hmdent_tk

国家统计局:加强数字经济等统计监测,积极推动老龄事业发展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13日消息,11月12日,国家统计局党组召开扩大会议,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参加北京市区人大代表换届选举投票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龄工作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重要批示和全国老龄工作会议精神。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党组书记宁吉喆主持会议,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数字经济发展,认真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优化数字经济等统计调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统计保障。国家统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晓超、毛有丰、盛来运、蔺涛,国家统计局总统计师曾玉平、总工程师文兼武、总经济师毛盛勇和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国家发展改革委纪检监察组二级巡视员刘桂红出席会议。会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深刻洞察数字经济发展大势,深刻指出数字经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为我们积极推动数字经济发展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统计部门要加快构建与数字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统计监测体系,健全数字经济统计监测制度方法,积极开展数字经济统计核算,加强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析,做好数字经济发展形势研判,准确衡量数字经济的规模、速度、结构,全面反映“十四五”时期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新优势。要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深化统计大数据应用,加快统计云工程建设,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统计工作深度融合。

会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龄工作重要指示,就积极推动老龄事业发展,从政策措施、工作基础、体制机制等多维度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我们更好地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养老服务产业提供了行动指南。李克强总理对做好全国老龄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全国老龄工作会议明确了老龄工作的战略方向、目标任务和着力重点,对健全老龄工作政策、制度和工作机制,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统计部门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李克强总理重要批示要求和全国老龄工作会议工作部署,加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开发应用和分析服务,高质量完成2021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完善养老、健康等生活性服务业统计监测,及时反映老年人在社会保障、养老、医疗等民生问题上的“急难愁盼”。要大力弘扬孝亲敬老传统美德,发挥好统计部门离退休老干部在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中的积极作用,让广大离退休老干部安享幸福晚年。

会议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北京市区人大代表换届选举投票时的重要讲话,站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高度,深刻阐释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重大意义,对继续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为新时代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统计部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不断增强制度自信,配合做好北京市西城区人大代表换届选举各项工作,确保全体职工选民有效行使民主权利。

会议还研究了统计干部培训基地改革等工作。国家统计局各司级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列席会议。

(来源:国家统计局)

以上图文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为行业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山东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老年人互助养老,鼓励各地设立老年协会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刘云鹤
  11月12日上午,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省政协、省民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等介绍省政协2021年重点提案督办情况。我省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较全国其他省份更重。那么“关于我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提案”这件提案如何采纳落实的?下一步还有哪些落实措施?山东省民政厅副厅长,省社会组织管理局局长张孟强介绍,民进山东省委《关于我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提案》,着眼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聚焦关键环节,聚焦突出问题,富有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是一个高质量的提案。省民政厅认真学习研究,从7个方面积极采纳落实。
  一是加强养老人才培养。支持10所院校设立养老服务专业,发放一次性补助资金940万元;省级安排700万元资金,开展了12个系列的养老服务与管理人员示范培训,全省共计培训6.8万人。
  二是完善财政补贴政策。优化了省级养老服务资金补助政策,聚焦失能老年人照护、居家社区养老和人才队伍建设,大幅度提高护理型床位建设补助,实行与养老设施等级挂钩的运营奖补机制,将中职院校设立养老专业纳入奖补范围,将中专及以上毕业生纳入入职奖补范围。三是增加护理型床位。继续实施敬老院改造提升三年计划,通过优化政策引导社会力量优先发展护理型床位,全省护理型床位总数增加到21.2万张,较上年增加30657张,占比提升到54%,较上年增加11个百分点。
  四是扩大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供给。联合省自然资源厅、住建厅联合开展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清查整治专项行动,提请省政府两次召开部署推进会议,全省既有小区、新建已建成小区、新建在建小区配建率分别提升到97%、98%和99%。全省新建街道综合养老服务机构193处、乡镇区域性农村养老服务中心156处,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80%。
  五是开展老年人“防走失”关爱服务。会同省委政法委、省公安厅建立失智老年人防走失关爱机制,发布《失智老年人走失预防及应急处置指南》地方标准,向31444名有行动能力的失智老年人发放了防走失定位手环。
  六是促进老年人互助养老。鼓励各地设立老年协会、老年志愿服务队等群众性互助养老服务组织,指导各地推广“时间银行”等互助养老新模式。
  七是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制定《解决民政服务领域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采取设置线下办事渠道、推进适老化改造、扩大老年人终端智能产品供给等8项具体措施,促进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难题。

(以上图文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为行业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重磅!三部门联合发文启动智慧健康养老试点遴选(速看全文)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近日联合印发通知,组织开展2021年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遴选工作。

通知指出,明确将面向家庭健康管理、基层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促进、康复辅助训练、互联网+医疗健康等智慧健康场景,打造一批聚集效应凸显、经济带动作用显著的示范产业园区,创建一批社会参与广泛、应用效果明显的示范街道(乡镇)及产业基础雄厚、区域特色鲜明的示范基地。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以及人均预期寿命的提高,老年健康养老需求也与日俱增,这将为养老产业提供巨大的消费市场。智慧健康养老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可实现个人、家庭、社区、机构与健康养老资源的有效对接和优化配置,推动健康养老服务智慧化升级,近年来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的加快,相关布局智慧健康养老领域公司望迎来机遇。

以下是通知全文: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 民政部办公厅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

关于开展2021年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遴选工作的通知

工信厅联电子〔2021〕27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民政厅(局)、卫生健康委,有关中央企业: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9〕5号)文件精神,强化试点示范引领效应,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决定组织开展2021年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遴选工作。请各地相关单位按照《2021年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申报指南》,做好试点示范推荐工作。

特此通知。

附件:2021年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申报指南

民政部办公厅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

2021年11月9日

(以上图文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为行业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一文读懂中国人口老龄化的4个“超级”特征(养老产业的“大蛋糕”都在这里了)

整理:万仁涛。全文约4300字,建议阅读时间8分钟当下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中国即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老龄社会新形态的格局已经形成,这一点,从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可以看出来。老年人口规模快速增长,老年人口比例急剧扩大,老龄化新格局下经济社会正进行深刻的变革和调整,中国正在经历老龄社会形态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本文基于“七普”数据,对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新特征进行解读,为更加深入认识人口老龄化形势提供相应参考。

总体上来讲,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形势呈现四“超”特点。

-01-

超大规模的老年人口基数

以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表示老龄化程度,2000年中国老龄化程度达到10%,标志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第七次人口普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口的数量和比重持续攀升,60岁及以上人口总数为2.64亿,占总人口比重为18.70%,6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为1.91亿,占总人口比重为13.50%,两者比重较2010年分别上升5.44和4.63个百分点。

人口年龄结构图  数据来源: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按照联合国的标准,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就属于老龄社会,达到14%就是深度老龄。中国已经是不折不扣的“老龄社会”,65岁以上人口为1亿9064万,占比为13.50%,一只脚已经踩上了“深度老龄化”的门槛。

我国总人口中65岁以上人口占比为13.5%,虽然根据国际惯例看并未达到深度老龄化阶段,但是通过分析我国历史人口出生数据不难发现,由于特定历史阶段人口出生数量的波动,接下来5至10年,我国将加速进人深度老龄化社会,短期内会面临老龄化率急剧加速的局面。

三年自然灾害结束后,我国迎来新的婴儿潮,出生人口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高峰,从1962年至1966年之间,累计出生人口达到13793万人;1967年至1971年之间,累计出生人口达到13526万人,这两个时间段出生的人口将在未来5—10年内退出就业市场,粗略估计未来老龄化人口会增加约2.7亿人,短期内包括养老保险支出、养老机构、养老设施等在内的养老系统将承受巨大压力。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方面是,1962年至1971年之间出生的人群(见下表),在其生育时恰逢赶上计划生育政策以及独生子女政策,其子女将来赡养老人的压力亦会剧增。上述两个问题叠加之后,将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较为深远的影响。

-02-

超快的人口老龄化进程

从21世纪前半叶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及比例波动性、阶段化的增长过程来看,2035年和2050年都将是人口老龄化的关键时间节点

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前夕,老年人口的总体规模突破4亿人,相应比例接近30%;年净增量经过长时间、高水平的波峰期之后,将会转入波谷期;男女两性老年人口相差约3000万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直逼3亿人大关,比例达到20%;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6000万人,与欧洲同年龄段老年人口的规模相当,高龄化水平预计为15%。

2050年建成现代化强国前夕,老年人口的总体规模约为4.8亿人,直逼峰值水平,相应比例超过35%;年净增量跨过最后一个高位演进期,此后转为零值及负值;男女两性老年人口的数量差接近4300万人的最高值;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即将开启第三个快速增长期;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将突破1亿人大关,占比将达20%。

高龄化是老年人口年龄结构变动过程中最受关注的一个方面。

与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在21世纪前半叶持续抬升相对应,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口数量也整体上显示增长态势,2020年、2035年、2050年分别可达近3000万人、约6100万人、超1.1亿人。这使得中国未来一个时期将始终保有世界上最大的高龄老年人口规模,亦使得中国未来一个时期人口老龄化与高龄化的两重波浪式演进相交织,而当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在21世纪后半叶迎来零增长和负增长之时,高龄老年人口数量还将继续走高。在21世纪相当长的时期里,高龄老年人口规模会维持1亿人以上,必须为此做足准备。

中国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规模和比例变动趋势 (2015—2065年)

总体而言,人口老龄化呈现加速增长的态势已成为我国老龄社会新形态的鲜明特征之一。

-03-

超大差异的区域老龄化水平

以第七次人口普数据为基础阐述现阶段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区域特征。下表展示了两种地区划分方式下“六普”和“七普”各地区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情况。

按照行政地理分区来看,东北地区仍然是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地区;华北地区、华东地区和华中地区呈现出相近的老龄化水平,60岁及以上人口和65岁及以上人口占地区总人口比重分别为19.50%左右和14.00%左右,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华南地区和西北地区为老龄化程度最低的区域,60岁及以上人口和65岁及以上人口占地区总人口比重分别为14.60%和10.40%左右,尚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而西南地区的老龄化水平居中,60岁及以上人口和65岁及以上人口占地区总人口比重分别为16.48%和12.40%,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由此可见,以全国平均水平为基准,七类地区表现出4种老龄化水平(详见下图,虚线为全国平均水平)。

总体而言,我国老龄化的地区差异较以往更加明显,且无法用任何一种因素(如经济、气候、地理条件等)完全加以解释,因此地方性政策和措施需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采取更有针对性的老龄化应对方略。

-04-

超高的城市老龄化程度

人口向城市集聚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是不可否认的规律事实。目前,我国以户籍人口衡量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63.89%,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接下来我国绝大部分人口将在城市生活,相应地在城市生活的老龄人口也远远多于农村老龄人口(见下表)。

图片

按照目前全国总的老龄化率粗略估计,截至2020年底,城市中60岁以上人口比农村多7000多万,65岁以上人口比农村多5000多万,城市面对老龄化的压力巨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中老龄退休人口将逐渐增多,与此同时,城市医疗条件较好也使得城市人口预期寿命高于农村人口,这使得城市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压力更大。

数据显示,2020年,149个地级及以上市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经超过了14%,进入到深度老龄化。

图片

我们把全国经济总量排名最为靠前城市的老龄化数据作对比发现,我国GDP排名靠前的主要城市的老龄化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见下表)。
图片

2020年,我国所有城市GDP超过万亿的城市共计有23个,但是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20%的城市就有6个,其中江苏南通以30.1%位居万亿俱乐部城市老龄化率第一名;60岁以上人口占比在15%—20%之间的城市有12个;仅有5个城市的60岁以上人口占比低于15%,其中深圳60岁以上人口占比以5.36%成为上述城市中老龄化率最低的城市,由此可见,未来大城市应对老龄化的挑战更大。

值得注意的是,在GDP超过万亿元的城市中,粤港澳大湾区的广州、佛山、深圳三个城市的老龄化率是最低的,这与粤港澳地区城市的发展时间较短有关,也与其产业结构相关,这也给上述三个城市健全养老体系留下了较为充足的时间。

-05-

四“超”的人口老龄化态势带来的影响

四“超”的人口老龄化,在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健康层面、区域层面,会带来深远影响。

从经济层面看,中国的老龄化处于从“未富先老”走向“速老快富”的境地。发达国家基本都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进入老龄化社会,例如,日本在1968年前后进入老龄社会时,GDP总量(2010年不变价美元)超过1.7万亿美元,人均GDP(2010年不变价美元)超过1.7万美元。而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GDP总量(2010年不变价美元)虽然突破2.2万亿美元,但人均GDP(2010年不变价美元)仅略超过1700美元,大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0%,尚处在刚刚解决温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低收入国家行列,是典型的“未富先老”社会形态。“先老”已然无法避免,“未富”却在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向富裕水平追赶和迈进。1978-2010年,中国GDP总量(2010年不变价美元)从0.3万亿美元大幅增加到将近6.1万亿美元,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期,人均GDP(2010年不变价美元)从307.1美元增加到4550.5美元。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时期,“速老快富”步伐加快。人口老龄化进程与当前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安排相重叠。中国GDP年均增长率从改革开放前三十年超过10%下降到2019年的6.1%,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动力转型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快速改善,社会形态正从“未富先老”转向“速老快富”。

从社会层面看,中国是从“未备先老”走向“边老边备”。多数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时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已经相对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也在20世纪80年代相继建立。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实行医疗制度改革和住房制度改革,实现社会保障从单一向多元转型。到2000年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的参加人数分别为1.35亿人、0.43亿人和1.04亿人,与7.1亿就业人口的现实需求差距巨大,“未备先老”特征明显。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改革步伐不断加快,实行企业年金、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农合”、城乡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公共服务、公共政策体系、住房制度、长期照护制度试点、托幼服务体系、老年服务体系、医养结合、城乡低保、政府兜底、鼓励商业保险等一系列改革,建成一整套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标准也日益提高,病有所医和老有所养逐步落实,应对老龄社会问题的准备越来越充分,正在从“未备先老”走向“边老边备”。

从健康层面看,中国是从“未康先老”走向“康老同行”。中国平均预期寿命不断提升,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35岁快速提升到2019年的77.3岁。但是“活得久”不意味“活得好”,中国老龄科研中心2015年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老年人口的失能和半失能率为18.3%,以当年老年人口推算,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口超过4000万人,预计21世纪中叶将要接近1亿人;以2008年老年人残障率5.6%测算,当前残障老年人规模约为1400万人。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6.4岁,但是平均健康预期寿命仅为68.7岁,老年人带病生存期将近8年,中国老龄社会的“未康先老”特征明显。

“未康先老”并非常态化的僵局,作为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一环,中国老龄健康事业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所以健康老龄化是一个重点。

从区域层面看,中国是从“农村先老”走向“城乡共老”,农村老年人口规模和老龄化程度均高于城镇,人口老龄化的城乡倒置格局明显,“农村先老”成为当代中国人口老龄化浪潮中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但是随着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农村先老”的区域特征,将不可避免地向“城乡共老”演变。

参考资料:
中国老龄社会新形态的特征、影响及其应对策略——基于“七普”数据的解读;陆杰华,刘芹
第二次婴儿潮人口明年进入老年,中国老龄化再迎“冲击波”;第一财经资讯
新时代中国人口老龄化长期趋势预测;杜鹏、李龙
最新数据出炉!这才是中国养老领域的“基本盘;万仁涛
(以上图文均来源于公众号“新华养老週刊”原创内容,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任何方式使用此文内容,谢谢)

全文发布!《2020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公布,养老领域的最新数据都在这里了(速看)

来源:国家卫健委老龄健康司。全文约6500字,建议收藏阅读。图片为编者配图,图文无关

-01-人口老龄化概况

(一)老年人口总体情况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6402万人,占总人口的18.70%;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9064万人,占总人口的13.50%;全国老年人口抚养比为19.70%,比2010年提高7.80个百分点。

表1:2020年全国各地区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单位:%)

地区 60周岁及以上人口比重 65周岁及以上人口比重
全国 18.70 13.50
北京 19.63 13.30
天津 21.66 14.75
河北 19.85 13.92
山西 18.92 12.90
内蒙古 19.78 13.05
辽宁 25.72 17.42
吉林 23.06 15.61
黑龙江 23.22 15.61
上海 23.38 16.28
江苏 21.84 16.20
浙江 18.70 13.27
安徽 18.79 15.01
福建 15.98 11.10
江西 16.87 11.89
山东 20.90 15.13
河南 18.08 13.49
湖北 20.42 14.59
湖南 19.88 14.81
广东 12.35 8.58
广西 16.69 12.20
海南 14.65 10.43
重庆 21.87 17.08
四川 21.71 16.93
贵州 15.38 11.56
云南 14.91 10.75
西藏 8.52 5.67
陕西 19.20 13.32
甘肃 17.03 12.58
青海 12.14 8.68
宁夏 13.52 9.62
新疆 11.28 7.76

数据来源:《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五号)

(二)人口老龄化特点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老年人口规模庞大

全国31个省份中,有16个省份的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了500万人,其中有6个省份的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了1000万人。

2.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

与2010年相比,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分别增加8637万人、718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上升5.44个百分点、4.63个百分点。

3.老龄化水平城乡差异明显

乡村的老龄化水平明显高于城镇。乡村60周岁及以上、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乡村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23.81%、17.72%,比城镇60周岁及以上、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城镇总人口的比重分别高出7.99个百分点、6.61个百分点。

4.老年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在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拥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为13.90%,比2010年提高了4.98个百分点。

5.低龄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比重过半

在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60~69周岁的低龄老年人口14740万人,占比为55.83%;70~79周岁老年人口8082万人,占比为30.61%;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580万人,占比为13.56%。

-02-老龄事业发展

(一)老龄政策体系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推动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让老年人共享信息发展成果。

2020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养老托育服务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促进养老托育服务健康发展的23项举措。

2020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促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工作作出部署,为推动养老服务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二)老年健康服务

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

党中央、国务院将老年人疫情防控纳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总体部署。2020年1月,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印发《关于做好老年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

2020年2月,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先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养老机构老年人就医指南》《关于进一步做好医养结合机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线医务人员老年亲属关爱服务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有效预防传播风险,切实降低老年人感染率,推动解决老年人在生活、就医、照护、心理健康等方面遇到的困难。

2.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共有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6个,设有老年医学科的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2642个,设有安宁疗护科的医院510个,接受健康管理的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达12718.9万人,91个市(区)开展国家安宁疗护试点。

2020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老龄办印发《关于做好建档立卡失能贫困老年人照护工作的通知》,组织开展失能贫困老年人信息核查、协调保障、照护服务和监测预警等工作。2020年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印发《关于加强老年人居家医疗服务工作的通知》,指导各地加快发展老年居家医疗服务,增加老年人上门医疗服务供给,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医疗服务需求。

3.医养结合

2020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开展医养结合远程协同服务试点工作,确定174家医养结合机构作为首批试点。2020年9月、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民政部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先后联合印发《医养结合机构管理指南(试行)》《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签约合作服务指南(试行)》,规范医养结合机构管理及医养签约合作服务。2020年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印发《关于开展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提升行动的通知》,全面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质量。

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共有两证齐全(指具备医疗机构执业许可或备案,并进行养老机构备案)的医养结合机构5857家,比上年末增加了22.1%;床位总数达158.5万张,比上年末增加了21.7%;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建立签约合作关系达7.2万对,比上年末增加了27.7%;超过90%的养老机构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三)养老服务体系

1.养老服务供给

持续扩大养老服务供给。2020年,中央财政下达9.93亿元,继续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鼓励试点地区扶持社会力量提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支持养老机构向居家和社区提供延伸服务等。

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共有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32.9万个,养老床位合计821.0万张,比上年增加5.9%,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1.1张。其中:注册登记的养老机构3.8万个,比上年增加11.0%,床位488.2万张,比上年增加11.3%;社区养老照料机构和设施29.1万个(其中,社区互助型养老设施14.7万个),社区养老服务床位332.8万张。

2.养老服务兜底保障

社会服务兜底工程继续实施。2020年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28亿元,支持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等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将符合条件的农村低收入老年人纳入危房改造范围,指导各地采取多种方式保障符合条件的农村低收入老年人住房安全。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17个省份出台了动态调整机制相关文件。

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共有3853.7万老年人享受老年人补贴,其中享受高龄补贴的老年人3104.4万人,享受养老服务补贴的老年人535.0万人,享受护理补贴的老年人81.3万人,享受综合老龄补贴的老年人132.9万人。2020年,全国共支出老年人福利经费517亿元。

3.养老服务质量

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制度更加健全。2020年7月,民政部、中央政法委等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养老机构服务行为做好服务纠纷处理工作的意见》,为保障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养老机构合法权益和正常服务秩序提供政策依据。

2020年9月,民政部公布《养老机构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养老机构管理。同时,持续开展全国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截至2020年年底,共整治近42.2万处服务隐患。

(四)老年民生保障
1.养老保险
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9986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111万人。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4562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133万人,其中,参保职工32859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12762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增加1681万人和452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424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978万人,其中,实际领取待遇人数16068万人。

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稳步提高。第三次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国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12个省份在此基础上提高了当地基础养老金标准。2020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月人均待遇水平约170元,比上年增长了6%。按上年度月人均基本养老金水平5%左右的水平,同步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惠及1.2亿人。

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完善。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部实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收统支。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比例提高到4%,基金调剂规模为7300多亿元。全国有10.5万户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参加职工2717万人,年末企业年金基金累计结存2.25万亿元。

养老保险公共服务不断优化。在疫情防控期间推行社保经办“不见面”服务,优化社保经办服务。截至2020年年底,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已开通待遇资格认证、权益记录查询等9类28项全国统一的社保服务,累计访问量超过15亿人次。

2.医疗保险

基本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升。2020年,参加全国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基本医保”)人数为136131万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2020年,基本医保基金(含生育保险)总收入24846亿元,比上年增长1.7%,占当年GDP比重约为2.4%;基本医保基金(含生育保险)总支出21032亿元,比上年增长0.9%,占当年GDP比重约为2.1%。

异地就医跨省结算稳步推进。2020年,全国住院费用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定点医疗机构数量为44413家;国家平台有效备案人数771万人。全年住院跨省异地就医585万人次,其中跨省直接结算300.23万人次,跨省直接结算医疗费用742.80亿元,医保基金支付438.73亿元。京津冀、长三角和西南五省区等12个先行试点省份普通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累计达到302万人次,医疗总费用7.46亿元,医保基金支付4.29亿元。

3.长期护理保险

2020年9月,国家医保局会同财政部印发《关于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参保对象、保障范围、资金筹集、待遇支付等基本政策,对基金、服务、经办等管理服务和组织实施提出相关要求,并明确扩大试点范围,新增14个试点城市。

2020年,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参保人数1.08亿人,基金收入196.1亿元,基金支出131.4亿元,长期护理保险定点护理服务机构4845个,护理服务人员数19.1万人。自制度试点以来至2020年底,累计享受待遇人数136万人。

4.特殊人群保障

2020年,共为243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421万低保对象和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体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43亿元。3014万贫困老年人享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全国6098万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5.基本生活救助

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805.3万人,其中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147.6万人,占比达18.3%;全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为每人每月677.6元,同比增长8.6%。全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3621.5万人,其中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1338.6万人,占比达37%;全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为每人每年5962.3元,同比增长11.7%。全国城市特困人员救助供养31.1万人,其中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21.3万人,占比达68.3%。全国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446.5万人,其中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366.3万人,占比达82%。

(五)老年友好社会

1.老年宜居环境

2020年7月,民政部等9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实施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的指导意见》,对符合条件的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2020年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老龄办印发《关于开展示范性全国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工作。

截至2020年年底,共对75.7万老年残疾人家庭进行了无障碍改造,为近360万老年人提供公租房保障。持续改善老年人无障碍出行环境,完善老年人乘坐公路、水运、城市客运等交通运输优先优待政策。持续推进交通运输无障碍设施设备建设改造,积极推广应用无障碍城市公交车、出租车等,上海市无障碍公交车4079辆,占全市公交车总数的23.1%;广州市无障碍公交车4000辆,占全市公交车总数的25.72%。持续增强适老化出行服务水平,推进公路、水运、轨道交通等客运站继续保留人工服务窗口,开通95128电话叫车、网约车“一键叫车”等服务,为老年人提供便利的交通出行服务。

2.老年人社会参与

有序发展老年教育。截至2020年年底,30个省(区、市)出台了老年教育规划或政策性文件,27个省(区、市)相继转发《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或出台了实施意见(行动计划)。全国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学校、学习点)8万多所(个),注册学员1400多万人。建成29所省级老年开放大学,线下培训350万人次,线上培训8000万人次。高校第三年龄大学联盟成员单位已有221所院校。在216个市(地),689个县(市、区),4856个乡镇(街道),26698个村(社区)设立老年教育学习点。各省级老年教育或终身学习平台共注册学员630万人,访问量超过8000万人次。

广泛开展老年人文体活动。继续落实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政策,引导和鼓励老年人积极参加全民健身活动。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212个;群众文化机构43687个,其中,乡镇综合文化站32825个。全国累计发展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约260万人。

3.养老孝老敬老社会氛围

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要求,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体育总局、国家医保局等部门均出台文件,推动解决老年人在出行、就医、办事、文娱、消费等方面遇到的智能技术困难问题。2020年11月,全国老龄办印发《关于开展“智慧助老”行动的通知》,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帮助老年人消除“数字鸿沟”,融入“智慧社会”。

2020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老龄办印发《关于开展2020年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活动评选表彰工作的通知》。全国共评选表彰1287个全国“敬老文明号”和1977个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2020年9月,全国老龄委印发《关于深入开展2020年全国“敬老月”活动的通知》,通过走访慰问、志愿服务、健康普及、权益维护、宣传倡导等形式,大力营造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氛围。2020年,广电总局推出一批展示我国老龄事业发展成就、弘扬养老孝老敬老社会氛围的优秀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作品。

4.老年人权益保障

重点打击养老领域非法集资犯罪、涉老诈骗犯罪。2020年,侦办民族资产类诈骗案件252起、保健品类诈骗案件2191起,追赃挽损16.1亿余元。加强“保健”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借“保健”之名的虚假宣传行为。推进养老服务认证工作,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共有具备养老服务认证资质的认证机构68家。

推动扩大老年人法律援助覆盖面,推动各地为8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免费办理遗嘱公证或减免费用,每年倡导各公证机构确定一个月免费为70周岁以上老年人办理遗嘱公证。截至2020年年底,共为老年人办理减免收费的公证77982件,其中为老年人办理免费遗嘱公证18908件。

注释:

1.本公报中各项统计数据均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老年人口抚养比是指某一人口中老年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用以表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多少名老年人。计算公式为:

(以上图文均来源于公众号“新华养老週刊”原创内容,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任何方式使用此文内容,谢谢)

【最新政策】民政部:在城市地区建立“15分钟圈”养老服务圈

近日,国新办举行扎实做好民政在全面小康中的兜底夯基工作发布会。民政部副部长高晓兵表示,“十四五”期间,民政部门要在城市地区建立“15分钟圈”的养老服务圈,在农村要建立县、乡、村三级的养老服务网络。

在发布会上,有记者提问,居家养老做得比较好的地方,都是有强大的社会力量和身边服务作为支撑。请问民政部门在这方面有哪些举措?对于居家养老身边服务方面。另外,今后还有哪些政策方面的考虑?

高晓兵介绍,“十三五”期间,民政部会同相关部门,通过组织试点、完善政策、鼓励创新等手段,推动了老年人周边、身边、床边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快速发展。

首先,加大了政策和资金的投入。“十三五”期间,制定一系列政策,作出一些硬性规定,比如人均养老面积、新建住宅小区必须配套养老服务设施、进行适老化老旧小区的改造。同时,出台规划、用地、税收等政策来鼓励社会资本向养老方面投入。在资金方面,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大投入,仅专项彩票公益金,近五年中央投入50亿支持居家社区养老试点。

其次,向着哪里有老年人集中居住,养老机构就设在哪里的方向去努力。截至2020年底,全国有29.1万的居家社区养老机构,嵌入式的养老机构也因此应运而生,服务在老年人身边。另外,我们还做到老年人需要什么我们就尽快发展的服务。比如说老年饭桌、送餐上门解决了老年人做饭的烦恼;比如家庭养老床位,解决了高龄失能老年人家庭养老困难;定期的巡访关爱制度,又能够使独居的老人有了安全感;对于家庭,适老化改造让家庭养老更加宜居。在一些地方还进行了“互助式”养老,也就是年龄相对比较轻、身体比较好的老年人服务高龄的和失能的老年人,这样实现了“老有所为”与“老有所养”相结合。这些工作使得老年人的获得感不断增强。

高晓兵表示,在“十四五”期间国家将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民政部门还要从三个方面继续努力。在养老服务设施上,我们要在城市地区建立“15分钟圈”的养老服务圈,在农村要建立县、乡、村三级的养老服务网络。在丰富服务方式上,除了要规范和继续推广相对比较成熟的家庭养老床位、农村互助幸福院、老年饭桌、居家养老的适老化改造,要使它逐步全覆盖。同时,还要创新方法,比如时间银行、智慧养老、养老顾问等等。在养老服务平台上,我们立足于建立区县街道、乡两级的养老服务中心,养老服务中心不仅要发挥综合养老服务的功能,它更是养老需求和养老供给对接平台,类似于客服中心。

转自:中新经纬

(以上图文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为行业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全国政协召开专题协商会:探索应对老龄化之路 助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比为18.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比13.5%。

让老年人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如何让亿万老年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不断提升老年人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前不久召开的全国政协专题协商会,围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进行协商议政。90多位全国和地方政协委员参会,40多位委员、专家和基层代表发言,100多位委员通过移动履职平台发表意见,聚焦国家发展全局和亿万老年人福祉,靶向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着力点,彰显了政协委员们为国履职的智慧、为民尽责的情怀。

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需下大力气解决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大事。然而,当前我国养老服务发展仍处于攻坚阶段,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需要下大力气去解决。

“在老龄化程度较深的老旧城区,很难找到符合要求的物业用来改造成社区养老设施。”在北京市朝阳区政协委员、寸草春晖养老机构董事长王小龙看来,老年人有需求、养老设施进不去,成为制约社区养老发展的最大瓶颈。

一石激起千层浪。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在养老服务体系中占据基础性地位,发展中面临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成为委员们关注的焦点。

“互联网+”与居家养老服务相结合,既能为老年人谋福利,又能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质量,“但目前‘互联网+’产业发展较为滞后,服务供给单一,不能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全国政协常委、辽宁省政协副主席、民建辽宁省委会主委武献华说。

居家养老服务管理、流程等标准研究不足,标准覆盖范围有限,严重制约养老服务健康发展,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建中央专职副主席李世杰认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应尽快建立指导标准,才能让老人安心、让子女放心。

医养结合是提升老年人幸福指数、提高养老服务质量的重要抓手。“但目前,推进医养结合还存在一些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日友好医院原副院长姚树坤告诉记者,机构准入、人员上岗资质、服务内容、评估体系等方面缺少标准化,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民营医院存在大量闲置资源没有充分利用等问题,医养结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缺乏对老年友好型社会的重新思考和顶层设计,制约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实施。”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上海市委会副主委、上海师范大学校长袁雯提出,缺机会、缺认可、缺激励,让老有所为成了“空话”。

献计献策 助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在会上,委员们普遍认为,我国人口发展面临老龄化与少子化叠加的双重压力,带来的影响是全面的、深刻的、持久的,必须及时应对、综合应对、科学应对。

如何满足绝大多数老年人居家社区养老需求,提升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质量?委员们认为,要下大力气建机制、补短板、兜底线、提质量。

在王小龙看来,各地应尽快建立联席办公制度,出台针对老旧物业改造的一事一议、特事特办政策,加大公建民营政策落地力度,让企业进社区,老人才能享受更为专业、便捷的服务。武献华也认为,大力推进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通过社会化运作方式,可以让老人享受到生活照料、关怀访视、应急救援等服务。

制定和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需求评估、改造规范、改造质量监管和后续管理维护等系统化选用标准,及家庭养老床位、居家上门服务等标准,有委员认为,标准化建设是推动养老服务提质增效的必经之路。

“社区养老照护的前提是对老年人进行全方位评估,在此基础上,依托社区服务中心对老人实施分级管理,实现供需有效对接。”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天津市委会副主委、天津市南开区政协副主席许洪玲还认为,“应充分发挥家庭医生团队作用,为居家老人提供更精准科学的照护指导和服务。”

从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到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从研究出台国家层面长护险制度到优化资源推进医养结合,从加强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到支持社区养老全面发展,从养老护理员人才队伍建设到实施老有所为促进计划……委员们聚焦养老服务中心工作及热点问题献计献策,助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老年人美好生活期待正逐步实现

推进养老服务改革,是涉及千家万户的重大民生工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在专题协商会上,有关部委负责同志与委员一起互动交流,为走好、走稳中国特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道路凝聚智慧力量。

发挥社区居家对养老服务的基础支撑作用,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举措。“要推动解决场地难问题,新建居住区按人均用地不少于0.1平方米的标准配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支持公益性、普惠性、社会化等各类养老服务进社区,更好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说。

加强养老服务领域标准化建设,对于提升养老服务质量,规范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民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民政部会同市场监管总局建立了养老服务标准体系,推动发布了一系列养老服务标准,下一步,将加快制定行业急需标准,完善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同时,新的老年人能力评估国家标准已经通过立项,这将为科学确定老年人照护等级,因人而异提供精准服务等提供基础支撑。

长期护理保险是解决高龄、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难题的重大决策部署。针对委员提出的问题,国家医疗保障局相关负责人回应:“缴费是长护险最关键的问题,目前49个试点城市,平均每人筹资150元-180元,参保人员1.34亿人,累计有152万人享受待遇,资金基本可持续。经办管理都委托商保公司参与,涉及15家商业保险公司。”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基本养老”到“品质养老”的转变,终将成为现实。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1.9.16)

养老院床位空置率达50% 2021年中国养老产业大数据分析

中商情报网讯:
多年来我国为“9073”或“9064”的养老格局,即倡导90%的老人居家养老,6%或7%的老人在社区机构养老,3%或4%的老人在养老院等机构养老。但实际上受传统文化影响,老年人大多更倾向于在自家养老,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来养老。

“十三五”时期,居家社区养老在各地铺开摸索试点,长期待在家中的老人对机构照料、社区关照有一定的诉求,但是目前居家社区养老面临着老年人支付能力、扶持政策落地以及服务模式创新等突出问题。

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正式提出,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人口老龄化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十四五”时期我国养老、托育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需求更为迫切。2020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2.6亿,今后5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将以每年约1000万人的速度增长,高龄和失能失智老人数量不断增多,养老服务需求持续增长,对服务能力和质量提出更高要求。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库

2019年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大会在京举办。从会上获悉,近年来我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规模持续快速增长。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规模近3.2万亿元,近三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8%,预计到2020年产业规模将突破4万亿元。

数据来源: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大会、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养老机构需求增加。2020年全国注册登记的养老机构3.8万个,比上年增加0.4万个,2021年上半年全国注册登记的养老机构达40749个

数据来源:民政部、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我国养老机构规模扩大,养老机构床位数也随之增加。2020年全国注册登记的养老机构床位数483.1万张,2021年上半年全国注册登记的养老机构床位数495.1万张。

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养老机构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情报、产业研究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十四五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服务。

惠及所有老人:建立或改造一个老年服务站

据中国经济网消息,近日,住建部、教育部、工信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城市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的意见》。此次《意见》提出的工作目标是,到2025年,基本补齐既有居住社区设施短板,新建居住社区同步配建各类设施,城市居住社区环境明显改善。

其中就提到,要给大家所在的社区建立或改造一个老年服务站!

这个老年服务站,能够为老人提供居家日常的生活辅助照料,比如吃饭助餐、身体保健、平时的文化娱乐等服务。

甚至,对于有条件的社区,还可以建设一个不小于350平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给那些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老人提供膳食餐饮、保健康复、交通接送等服务。

很多老人可能会担心说,这个政策不会实行到自己的小区,对于这点,小编觉得大家可以放宽心,这个政策是全国性的。

也就是说,在政策推行顺利的情况下,到2025年全国的的社区都能做到以上的标准。

到时候大家就可以在家安心养老了,白天有老年人照料中心,晚上子女都在家,既不耽误子女工作,自己也过得安全舒适。

图片
为尽快让老人实现居家养老国家连发三条政策!众所周知,中国的老龄化情况挺严重的,目前65岁以上的老人将近2.6亿!

但让人糟心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老人都有经济条件住养老院,或者去体验那些新潮的养老方式,大多数老人都只能在家里养老。

因此,如何更好的让老人居家养老,是目前国家和社会需要尽快解决的一个难题,好让大家都能老有所养。

幸好,咱们国家在这个事情上也很给力。

7月15日,国家九部门联合干了件关于咱老年群体的大事:发表了《关于加快实施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的指导意见》!

九部门:民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卫生健康委、银保监会、国务院扶贫办、中国残联、全国老龄办

据介绍,适老化改造会结合老年人家庭情况、身体状况以及住宅实际制定改造方案。包括出入口、通道无障碍改造,蹲坑改坐便器,马桶、花洒加装扶手等建筑硬件改造;为老年人家庭安装紧急救援呼叫器、烟感(煤气)报警器、摔倒报警、生命体征监测等智能化服务设备。

紧接着,据央视财经报道,7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

其中提到2020年的目标任务是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涉及居民约700万户,到2025年底要基本完成对2000年前城镇老旧小区的改造任务。

再加上,今天小编和大家分享的这个1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城市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的意见》,会给社区建一个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

这三连发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让咱们老年群体能够更好的在家养老,既不用花大价钱去养老院,也可以享受天伦之乐。

图片
因为不管是居家适老化改造,还是老旧小区改造,亦或是社区建设补短板,都是对咱老人家非常有利的,都是从老人的利益出发,是老年人的福音。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个政策中提出的目标任务都是要在2025年底要基本完成改造。

也就是说,这个政策的好处,咱们中老年人都能实实在在的体会到,毕竟今年已是2020年,咱们退休群朋友怎么都还能活个十年二十年。居家养老是极大多数老人的现实选择:目前,居家养老和适老化改造已经在全国遍地开花,很多城市都开始试点实行了,比如上海。

在上海,试点街道内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以家庭为单位均可申请,想改造的房屋需是自有产权或者长期居住权,且房屋地址需在试点街道辖区以内。

为了鼓励大家进行适老化改造,上海市民政局将针对特定对象发放补贴。

试点街道内的户籍老人,申请适老化改造服务的,符合以下三种情况的任意一种可以享受补贴,补贴以家庭为单位,每户家庭补贴金额最高不超过3000元。

1、本市养老服务补贴对象:

低保对象可享受改造费用全额补贴;低收入可享受80%补贴;低于企业平均养老金的80岁以上老人,可享受50%补贴。

2、统一照护等级评估2级以上且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可享受40%补贴。

3、无子女、高龄纯老(含独居)老年家庭,可享受40%补贴。

大家可以看到,基本上居家养老和适老化改造都有补贴,但每个地方的具体情况不一样,所以补贴的政策大家还是要以本地的为准。

但不管怎么说,居家养老,是极大多数中国老人的现实选择,这种养老方式不去养老院,但也能让大家体体面面过好晚年。

来源:中国经济网

(以上图文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为行业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