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全文发布!《2020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公布,养老领域的最新数据都在这里了(速看)

来源:国家卫健委老龄健康司。全文约6500字,建议收藏阅读。图片为编者配图,图文无关

-01-人口老龄化概况

(一)老年人口总体情况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6402万人,占总人口的18.70%;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9064万人,占总人口的13.50%;全国老年人口抚养比为19.70%,比2010年提高7.80个百分点。

表1:2020年全国各地区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单位:%)

地区 60周岁及以上人口比重 65周岁及以上人口比重
全国 18.70 13.50
北京 19.63 13.30
天津 21.66 14.75
河北 19.85 13.92
山西 18.92 12.90
内蒙古 19.78 13.05
辽宁 25.72 17.42
吉林 23.06 15.61
黑龙江 23.22 15.61
上海 23.38 16.28
江苏 21.84 16.20
浙江 18.70 13.27
安徽 18.79 15.01
福建 15.98 11.10
江西 16.87 11.89
山东 20.90 15.13
河南 18.08 13.49
湖北 20.42 14.59
湖南 19.88 14.81
广东 12.35 8.58
广西 16.69 12.20
海南 14.65 10.43
重庆 21.87 17.08
四川 21.71 16.93
贵州 15.38 11.56
云南 14.91 10.75
西藏 8.52 5.67
陕西 19.20 13.32
甘肃 17.03 12.58
青海 12.14 8.68
宁夏 13.52 9.62
新疆 11.28 7.76

数据来源:《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五号)

(二)人口老龄化特点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老年人口规模庞大

全国31个省份中,有16个省份的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了500万人,其中有6个省份的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了1000万人。

2.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

与2010年相比,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分别增加8637万人、718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上升5.44个百分点、4.63个百分点。

3.老龄化水平城乡差异明显

乡村的老龄化水平明显高于城镇。乡村60周岁及以上、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乡村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23.81%、17.72%,比城镇60周岁及以上、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城镇总人口的比重分别高出7.99个百分点、6.61个百分点。

4.老年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在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拥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为13.90%,比2010年提高了4.98个百分点。

5.低龄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比重过半

在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60~69周岁的低龄老年人口14740万人,占比为55.83%;70~79周岁老年人口8082万人,占比为30.61%;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580万人,占比为13.56%。

-02-老龄事业发展

(一)老龄政策体系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推动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让老年人共享信息发展成果。

2020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养老托育服务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促进养老托育服务健康发展的23项举措。

2020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促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工作作出部署,为推动养老服务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二)老年健康服务

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

党中央、国务院将老年人疫情防控纳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总体部署。2020年1月,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印发《关于做好老年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

2020年2月,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先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养老机构老年人就医指南》《关于进一步做好医养结合机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线医务人员老年亲属关爱服务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有效预防传播风险,切实降低老年人感染率,推动解决老年人在生活、就医、照护、心理健康等方面遇到的困难。

2.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共有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6个,设有老年医学科的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2642个,设有安宁疗护科的医院510个,接受健康管理的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达12718.9万人,91个市(区)开展国家安宁疗护试点。

2020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老龄办印发《关于做好建档立卡失能贫困老年人照护工作的通知》,组织开展失能贫困老年人信息核查、协调保障、照护服务和监测预警等工作。2020年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印发《关于加强老年人居家医疗服务工作的通知》,指导各地加快发展老年居家医疗服务,增加老年人上门医疗服务供给,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医疗服务需求。

3.医养结合

2020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开展医养结合远程协同服务试点工作,确定174家医养结合机构作为首批试点。2020年9月、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民政部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先后联合印发《医养结合机构管理指南(试行)》《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签约合作服务指南(试行)》,规范医养结合机构管理及医养签约合作服务。2020年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印发《关于开展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提升行动的通知》,全面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质量。

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共有两证齐全(指具备医疗机构执业许可或备案,并进行养老机构备案)的医养结合机构5857家,比上年末增加了22.1%;床位总数达158.5万张,比上年末增加了21.7%;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建立签约合作关系达7.2万对,比上年末增加了27.7%;超过90%的养老机构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三)养老服务体系

1.养老服务供给

持续扩大养老服务供给。2020年,中央财政下达9.93亿元,继续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鼓励试点地区扶持社会力量提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支持养老机构向居家和社区提供延伸服务等。

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共有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32.9万个,养老床位合计821.0万张,比上年增加5.9%,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1.1张。其中:注册登记的养老机构3.8万个,比上年增加11.0%,床位488.2万张,比上年增加11.3%;社区养老照料机构和设施29.1万个(其中,社区互助型养老设施14.7万个),社区养老服务床位332.8万张。

2.养老服务兜底保障

社会服务兜底工程继续实施。2020年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28亿元,支持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等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将符合条件的农村低收入老年人纳入危房改造范围,指导各地采取多种方式保障符合条件的农村低收入老年人住房安全。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17个省份出台了动态调整机制相关文件。

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共有3853.7万老年人享受老年人补贴,其中享受高龄补贴的老年人3104.4万人,享受养老服务补贴的老年人535.0万人,享受护理补贴的老年人81.3万人,享受综合老龄补贴的老年人132.9万人。2020年,全国共支出老年人福利经费517亿元。

3.养老服务质量

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制度更加健全。2020年7月,民政部、中央政法委等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养老机构服务行为做好服务纠纷处理工作的意见》,为保障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养老机构合法权益和正常服务秩序提供政策依据。

2020年9月,民政部公布《养老机构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养老机构管理。同时,持续开展全国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截至2020年年底,共整治近42.2万处服务隐患。

(四)老年民生保障
1.养老保险
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9986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111万人。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4562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133万人,其中,参保职工32859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12762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增加1681万人和452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424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978万人,其中,实际领取待遇人数16068万人。

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稳步提高。第三次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国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12个省份在此基础上提高了当地基础养老金标准。2020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月人均待遇水平约170元,比上年增长了6%。按上年度月人均基本养老金水平5%左右的水平,同步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惠及1.2亿人。

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完善。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部实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收统支。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比例提高到4%,基金调剂规模为7300多亿元。全国有10.5万户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参加职工2717万人,年末企业年金基金累计结存2.25万亿元。

养老保险公共服务不断优化。在疫情防控期间推行社保经办“不见面”服务,优化社保经办服务。截至2020年年底,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已开通待遇资格认证、权益记录查询等9类28项全国统一的社保服务,累计访问量超过15亿人次。

2.医疗保险

基本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升。2020年,参加全国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基本医保”)人数为136131万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2020年,基本医保基金(含生育保险)总收入24846亿元,比上年增长1.7%,占当年GDP比重约为2.4%;基本医保基金(含生育保险)总支出21032亿元,比上年增长0.9%,占当年GDP比重约为2.1%。

异地就医跨省结算稳步推进。2020年,全国住院费用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定点医疗机构数量为44413家;国家平台有效备案人数771万人。全年住院跨省异地就医585万人次,其中跨省直接结算300.23万人次,跨省直接结算医疗费用742.80亿元,医保基金支付438.73亿元。京津冀、长三角和西南五省区等12个先行试点省份普通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累计达到302万人次,医疗总费用7.46亿元,医保基金支付4.29亿元。

3.长期护理保险

2020年9月,国家医保局会同财政部印发《关于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参保对象、保障范围、资金筹集、待遇支付等基本政策,对基金、服务、经办等管理服务和组织实施提出相关要求,并明确扩大试点范围,新增14个试点城市。

2020年,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参保人数1.08亿人,基金收入196.1亿元,基金支出131.4亿元,长期护理保险定点护理服务机构4845个,护理服务人员数19.1万人。自制度试点以来至2020年底,累计享受待遇人数136万人。

4.特殊人群保障

2020年,共为243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421万低保对象和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体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43亿元。3014万贫困老年人享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全国6098万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5.基本生活救助

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805.3万人,其中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147.6万人,占比达18.3%;全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为每人每月677.6元,同比增长8.6%。全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3621.5万人,其中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1338.6万人,占比达37%;全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为每人每年5962.3元,同比增长11.7%。全国城市特困人员救助供养31.1万人,其中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21.3万人,占比达68.3%。全国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446.5万人,其中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366.3万人,占比达82%。

(五)老年友好社会

1.老年宜居环境

2020年7月,民政部等9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实施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的指导意见》,对符合条件的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2020年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老龄办印发《关于开展示范性全国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工作。

截至2020年年底,共对75.7万老年残疾人家庭进行了无障碍改造,为近360万老年人提供公租房保障。持续改善老年人无障碍出行环境,完善老年人乘坐公路、水运、城市客运等交通运输优先优待政策。持续推进交通运输无障碍设施设备建设改造,积极推广应用无障碍城市公交车、出租车等,上海市无障碍公交车4079辆,占全市公交车总数的23.1%;广州市无障碍公交车4000辆,占全市公交车总数的25.72%。持续增强适老化出行服务水平,推进公路、水运、轨道交通等客运站继续保留人工服务窗口,开通95128电话叫车、网约车“一键叫车”等服务,为老年人提供便利的交通出行服务。

2.老年人社会参与

有序发展老年教育。截至2020年年底,30个省(区、市)出台了老年教育规划或政策性文件,27个省(区、市)相继转发《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或出台了实施意见(行动计划)。全国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学校、学习点)8万多所(个),注册学员1400多万人。建成29所省级老年开放大学,线下培训350万人次,线上培训8000万人次。高校第三年龄大学联盟成员单位已有221所院校。在216个市(地),689个县(市、区),4856个乡镇(街道),26698个村(社区)设立老年教育学习点。各省级老年教育或终身学习平台共注册学员630万人,访问量超过8000万人次。

广泛开展老年人文体活动。继续落实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政策,引导和鼓励老年人积极参加全民健身活动。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212个;群众文化机构43687个,其中,乡镇综合文化站32825个。全国累计发展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约260万人。

3.养老孝老敬老社会氛围

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要求,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体育总局、国家医保局等部门均出台文件,推动解决老年人在出行、就医、办事、文娱、消费等方面遇到的智能技术困难问题。2020年11月,全国老龄办印发《关于开展“智慧助老”行动的通知》,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帮助老年人消除“数字鸿沟”,融入“智慧社会”。

2020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老龄办印发《关于开展2020年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活动评选表彰工作的通知》。全国共评选表彰1287个全国“敬老文明号”和1977个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2020年9月,全国老龄委印发《关于深入开展2020年全国“敬老月”活动的通知》,通过走访慰问、志愿服务、健康普及、权益维护、宣传倡导等形式,大力营造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氛围。2020年,广电总局推出一批展示我国老龄事业发展成就、弘扬养老孝老敬老社会氛围的优秀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作品。

4.老年人权益保障

重点打击养老领域非法集资犯罪、涉老诈骗犯罪。2020年,侦办民族资产类诈骗案件252起、保健品类诈骗案件2191起,追赃挽损16.1亿余元。加强“保健”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借“保健”之名的虚假宣传行为。推进养老服务认证工作,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共有具备养老服务认证资质的认证机构68家。

推动扩大老年人法律援助覆盖面,推动各地为8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免费办理遗嘱公证或减免费用,每年倡导各公证机构确定一个月免费为70周岁以上老年人办理遗嘱公证。截至2020年年底,共为老年人办理减免收费的公证77982件,其中为老年人办理免费遗嘱公证18908件。

注释:

1.本公报中各项统计数据均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老年人口抚养比是指某一人口中老年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用以表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多少名老年人。计算公式为:

(以上图文均来源于公众号“新华养老週刊”原创内容,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任何方式使用此文内容,谢谢)

【最新政策】民政部:在城市地区建立“15分钟圈”养老服务圈

近日,国新办举行扎实做好民政在全面小康中的兜底夯基工作发布会。民政部副部长高晓兵表示,“十四五”期间,民政部门要在城市地区建立“15分钟圈”的养老服务圈,在农村要建立县、乡、村三级的养老服务网络。

在发布会上,有记者提问,居家养老做得比较好的地方,都是有强大的社会力量和身边服务作为支撑。请问民政部门在这方面有哪些举措?对于居家养老身边服务方面。另外,今后还有哪些政策方面的考虑?

高晓兵介绍,“十三五”期间,民政部会同相关部门,通过组织试点、完善政策、鼓励创新等手段,推动了老年人周边、身边、床边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快速发展。

首先,加大了政策和资金的投入。“十三五”期间,制定一系列政策,作出一些硬性规定,比如人均养老面积、新建住宅小区必须配套养老服务设施、进行适老化老旧小区的改造。同时,出台规划、用地、税收等政策来鼓励社会资本向养老方面投入。在资金方面,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大投入,仅专项彩票公益金,近五年中央投入50亿支持居家社区养老试点。

其次,向着哪里有老年人集中居住,养老机构就设在哪里的方向去努力。截至2020年底,全国有29.1万的居家社区养老机构,嵌入式的养老机构也因此应运而生,服务在老年人身边。另外,我们还做到老年人需要什么我们就尽快发展的服务。比如说老年饭桌、送餐上门解决了老年人做饭的烦恼;比如家庭养老床位,解决了高龄失能老年人家庭养老困难;定期的巡访关爱制度,又能够使独居的老人有了安全感;对于家庭,适老化改造让家庭养老更加宜居。在一些地方还进行了“互助式”养老,也就是年龄相对比较轻、身体比较好的老年人服务高龄的和失能的老年人,这样实现了“老有所为”与“老有所养”相结合。这些工作使得老年人的获得感不断增强。

高晓兵表示,在“十四五”期间国家将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民政部门还要从三个方面继续努力。在养老服务设施上,我们要在城市地区建立“15分钟圈”的养老服务圈,在农村要建立县、乡、村三级的养老服务网络。在丰富服务方式上,除了要规范和继续推广相对比较成熟的家庭养老床位、农村互助幸福院、老年饭桌、居家养老的适老化改造,要使它逐步全覆盖。同时,还要创新方法,比如时间银行、智慧养老、养老顾问等等。在养老服务平台上,我们立足于建立区县街道、乡两级的养老服务中心,养老服务中心不仅要发挥综合养老服务的功能,它更是养老需求和养老供给对接平台,类似于客服中心。

转自:中新经纬

(以上图文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为行业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全国政协召开专题协商会:探索应对老龄化之路 助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比为18.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比13.5%。

让老年人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如何让亿万老年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不断提升老年人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前不久召开的全国政协专题协商会,围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进行协商议政。90多位全国和地方政协委员参会,40多位委员、专家和基层代表发言,100多位委员通过移动履职平台发表意见,聚焦国家发展全局和亿万老年人福祉,靶向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着力点,彰显了政协委员们为国履职的智慧、为民尽责的情怀。

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需下大力气解决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大事。然而,当前我国养老服务发展仍处于攻坚阶段,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需要下大力气去解决。

“在老龄化程度较深的老旧城区,很难找到符合要求的物业用来改造成社区养老设施。”在北京市朝阳区政协委员、寸草春晖养老机构董事长王小龙看来,老年人有需求、养老设施进不去,成为制约社区养老发展的最大瓶颈。

一石激起千层浪。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在养老服务体系中占据基础性地位,发展中面临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成为委员们关注的焦点。

“互联网+”与居家养老服务相结合,既能为老年人谋福利,又能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质量,“但目前‘互联网+’产业发展较为滞后,服务供给单一,不能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全国政协常委、辽宁省政协副主席、民建辽宁省委会主委武献华说。

居家养老服务管理、流程等标准研究不足,标准覆盖范围有限,严重制约养老服务健康发展,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建中央专职副主席李世杰认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应尽快建立指导标准,才能让老人安心、让子女放心。

医养结合是提升老年人幸福指数、提高养老服务质量的重要抓手。“但目前,推进医养结合还存在一些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日友好医院原副院长姚树坤告诉记者,机构准入、人员上岗资质、服务内容、评估体系等方面缺少标准化,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民营医院存在大量闲置资源没有充分利用等问题,医养结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缺乏对老年友好型社会的重新思考和顶层设计,制约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实施。”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上海市委会副主委、上海师范大学校长袁雯提出,缺机会、缺认可、缺激励,让老有所为成了“空话”。

献计献策 助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在会上,委员们普遍认为,我国人口发展面临老龄化与少子化叠加的双重压力,带来的影响是全面的、深刻的、持久的,必须及时应对、综合应对、科学应对。

如何满足绝大多数老年人居家社区养老需求,提升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质量?委员们认为,要下大力气建机制、补短板、兜底线、提质量。

在王小龙看来,各地应尽快建立联席办公制度,出台针对老旧物业改造的一事一议、特事特办政策,加大公建民营政策落地力度,让企业进社区,老人才能享受更为专业、便捷的服务。武献华也认为,大力推进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通过社会化运作方式,可以让老人享受到生活照料、关怀访视、应急救援等服务。

制定和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需求评估、改造规范、改造质量监管和后续管理维护等系统化选用标准,及家庭养老床位、居家上门服务等标准,有委员认为,标准化建设是推动养老服务提质增效的必经之路。

“社区养老照护的前提是对老年人进行全方位评估,在此基础上,依托社区服务中心对老人实施分级管理,实现供需有效对接。”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天津市委会副主委、天津市南开区政协副主席许洪玲还认为,“应充分发挥家庭医生团队作用,为居家老人提供更精准科学的照护指导和服务。”

从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到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从研究出台国家层面长护险制度到优化资源推进医养结合,从加强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到支持社区养老全面发展,从养老护理员人才队伍建设到实施老有所为促进计划……委员们聚焦养老服务中心工作及热点问题献计献策,助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老年人美好生活期待正逐步实现

推进养老服务改革,是涉及千家万户的重大民生工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在专题协商会上,有关部委负责同志与委员一起互动交流,为走好、走稳中国特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道路凝聚智慧力量。

发挥社区居家对养老服务的基础支撑作用,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举措。“要推动解决场地难问题,新建居住区按人均用地不少于0.1平方米的标准配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支持公益性、普惠性、社会化等各类养老服务进社区,更好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说。

加强养老服务领域标准化建设,对于提升养老服务质量,规范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民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民政部会同市场监管总局建立了养老服务标准体系,推动发布了一系列养老服务标准,下一步,将加快制定行业急需标准,完善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同时,新的老年人能力评估国家标准已经通过立项,这将为科学确定老年人照护等级,因人而异提供精准服务等提供基础支撑。

长期护理保险是解决高龄、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难题的重大决策部署。针对委员提出的问题,国家医疗保障局相关负责人回应:“缴费是长护险最关键的问题,目前49个试点城市,平均每人筹资150元-180元,参保人员1.34亿人,累计有152万人享受待遇,资金基本可持续。经办管理都委托商保公司参与,涉及15家商业保险公司。”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基本养老”到“品质养老”的转变,终将成为现实。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1.9.16)

养老院床位空置率达50% 2021年中国养老产业大数据分析

中商情报网讯:
多年来我国为“9073”或“9064”的养老格局,即倡导90%的老人居家养老,6%或7%的老人在社区机构养老,3%或4%的老人在养老院等机构养老。但实际上受传统文化影响,老年人大多更倾向于在自家养老,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来养老。

“十三五”时期,居家社区养老在各地铺开摸索试点,长期待在家中的老人对机构照料、社区关照有一定的诉求,但是目前居家社区养老面临着老年人支付能力、扶持政策落地以及服务模式创新等突出问题。

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正式提出,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人口老龄化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十四五”时期我国养老、托育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需求更为迫切。2020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2.6亿,今后5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将以每年约1000万人的速度增长,高龄和失能失智老人数量不断增多,养老服务需求持续增长,对服务能力和质量提出更高要求。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库

2019年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大会在京举办。从会上获悉,近年来我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规模持续快速增长。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规模近3.2万亿元,近三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8%,预计到2020年产业规模将突破4万亿元。

数据来源: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大会、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养老机构需求增加。2020年全国注册登记的养老机构3.8万个,比上年增加0.4万个,2021年上半年全国注册登记的养老机构达40749个

数据来源:民政部、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我国养老机构规模扩大,养老机构床位数也随之增加。2020年全国注册登记的养老机构床位数483.1万张,2021年上半年全国注册登记的养老机构床位数495.1万张。

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养老机构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情报、产业研究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十四五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服务。

惠及所有老人:建立或改造一个老年服务站

据中国经济网消息,近日,住建部、教育部、工信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城市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的意见》。此次《意见》提出的工作目标是,到2025年,基本补齐既有居住社区设施短板,新建居住社区同步配建各类设施,城市居住社区环境明显改善。

其中就提到,要给大家所在的社区建立或改造一个老年服务站!

这个老年服务站,能够为老人提供居家日常的生活辅助照料,比如吃饭助餐、身体保健、平时的文化娱乐等服务。

甚至,对于有条件的社区,还可以建设一个不小于350平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给那些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老人提供膳食餐饮、保健康复、交通接送等服务。

很多老人可能会担心说,这个政策不会实行到自己的小区,对于这点,小编觉得大家可以放宽心,这个政策是全国性的。

也就是说,在政策推行顺利的情况下,到2025年全国的的社区都能做到以上的标准。

到时候大家就可以在家安心养老了,白天有老年人照料中心,晚上子女都在家,既不耽误子女工作,自己也过得安全舒适。

图片
为尽快让老人实现居家养老国家连发三条政策!众所周知,中国的老龄化情况挺严重的,目前65岁以上的老人将近2.6亿!

但让人糟心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老人都有经济条件住养老院,或者去体验那些新潮的养老方式,大多数老人都只能在家里养老。

因此,如何更好的让老人居家养老,是目前国家和社会需要尽快解决的一个难题,好让大家都能老有所养。

幸好,咱们国家在这个事情上也很给力。

7月15日,国家九部门联合干了件关于咱老年群体的大事:发表了《关于加快实施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的指导意见》!

九部门:民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卫生健康委、银保监会、国务院扶贫办、中国残联、全国老龄办

据介绍,适老化改造会结合老年人家庭情况、身体状况以及住宅实际制定改造方案。包括出入口、通道无障碍改造,蹲坑改坐便器,马桶、花洒加装扶手等建筑硬件改造;为老年人家庭安装紧急救援呼叫器、烟感(煤气)报警器、摔倒报警、生命体征监测等智能化服务设备。

紧接着,据央视财经报道,7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

其中提到2020年的目标任务是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涉及居民约700万户,到2025年底要基本完成对2000年前城镇老旧小区的改造任务。

再加上,今天小编和大家分享的这个1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城市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的意见》,会给社区建一个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

这三连发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让咱们老年群体能够更好的在家养老,既不用花大价钱去养老院,也可以享受天伦之乐。

图片
因为不管是居家适老化改造,还是老旧小区改造,亦或是社区建设补短板,都是对咱老人家非常有利的,都是从老人的利益出发,是老年人的福音。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个政策中提出的目标任务都是要在2025年底要基本完成改造。

也就是说,这个政策的好处,咱们中老年人都能实实在在的体会到,毕竟今年已是2020年,咱们退休群朋友怎么都还能活个十年二十年。居家养老是极大多数老人的现实选择:目前,居家养老和适老化改造已经在全国遍地开花,很多城市都开始试点实行了,比如上海。

在上海,试点街道内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以家庭为单位均可申请,想改造的房屋需是自有产权或者长期居住权,且房屋地址需在试点街道辖区以内。

为了鼓励大家进行适老化改造,上海市民政局将针对特定对象发放补贴。

试点街道内的户籍老人,申请适老化改造服务的,符合以下三种情况的任意一种可以享受补贴,补贴以家庭为单位,每户家庭补贴金额最高不超过3000元。

1、本市养老服务补贴对象:

低保对象可享受改造费用全额补贴;低收入可享受80%补贴;低于企业平均养老金的80岁以上老人,可享受50%补贴。

2、统一照护等级评估2级以上且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可享受40%补贴。

3、无子女、高龄纯老(含独居)老年家庭,可享受40%补贴。

大家可以看到,基本上居家养老和适老化改造都有补贴,但每个地方的具体情况不一样,所以补贴的政策大家还是要以本地的为准。

但不管怎么说,居家养老,是极大多数中国老人的现实选择,这种养老方式不去养老院,但也能让大家体体面面过好晚年。

来源:中国经济网

(以上图文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为行业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政策资金力挺 养老、托育等大批民生工程加速建设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政府投资更多向惠及面广的民生工程倾斜。近段时间,不少地方晒出民生工程建设进度单,超额或提前完成节点任务成为亮点。随着三季度进入尾声,民生工程建设进入加速期。从部委到地方紧锣密鼓部署,要求尽早开工尽快建设。除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外,养老、托育工程建设被列入重要清单。资金来源上,将充分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效益,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和运营。

日前,安徽省亮出了最新民生工程“成绩单”。截至7月底,各级财政累计拨付资金1073.3亿元,超序时进度33个百分点,33项民生工程扎实推进。

其中,农村危房改造开工6070户,竣工5251户、竣工率88.6%。新开工棚户区改造118239套,基本建成114620套、完成率90.7%。农村公路提质改造、公路养护提升完工2865公里和6429公里,分别占全年63.8%和67.7%。城市社区医疗机构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6094个,占全年的87.5%。新增3岁以下托位1.99万个、完成率105.6%。

这只是一个缩影。从全国层面看,加快补齐短板弱项,重大民生工程建设加速推进,涵盖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绿化、老旧小区改造及街区更新等领域。以老旧小区改造为例,1至7月,全国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4.22万个,占年度目标任务的78.2%,较6月末增加了10.7个百分点。

在2021年上半年财政收支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财政部预算司副司长项中新表示,大幅压减非刚性、非重点项目支出和公用经费,重点项目和政策性补贴按照从严从紧、能压则压的原则审核,腾出更多财政资源用于改善基本民生等重点领域。

“今年以来,民生工程建设持续推进,成为稳增长、稳投资的重要抓手。一方面,着力补齐社区服务、医疗、教育等短板;另一方面,逐步参与到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中,如发展智慧交通、数字基础设施,逐步解决民生领域结构性供给不足问题。”光大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经济学家高瑞东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

三季度以来,大批民生工程建设还在加速推进。7月30日,安徽省亳州市召开全市民生工程工作会议。要求加快工作节奏,要抓住三季度重要节点,加大工程类项目推进力度,确保9月底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夯实年度工作基础。对尚未开工的项目,倒排工期表,落实责任人,尽快实现全面开工。已开工的项目,加快建设进度,力争早建成,让群众早受益。

在武汉三季度集中开工项目中,社会事业及其他项目32个,总投资149亿元,主要集中在教育、健康及老旧小区改造等领域。

从民生工程投资重点领域看,除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外,养老、托育等重大工程建设成为重要发力点。

9月2日,江西发文提出,将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社区养老服务骨干网建设工程、养老机构照护能力提升工程、普惠养老工程、农村养老服务品牌提质工程。力争到2021年底,所有市辖区街道和县(市)城关镇建设1所具备全托、日托、上门服务、运营家庭养老床位等综合功能的养老机构。

此外,沈阳表示,2021年新建居住区100%达到每百户养老服务建筑面积不低于35平方米的设施配建标准。新建、改建、扩建的托育机构,按照完整居住社区托育机构建设标准不小于200平方米。

广西则提出,到2023年,在老城区和已建成居住区改造工程中,盘活各类闲置资源,分别按每百户不低于15平方米的标准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和配置托育服务设施。

除了统筹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外,还将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推动养老、托育服务设施建设和运营,引进金融机构降低企业成本。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70亿元,支持养老和托育服务体系建设。本次专项投资聚焦扩大养老托育服务有效供给,对全国范围内符合要求的214个公办养老、普惠养老和普惠托育服务设施建设项目给予支持,并鼓励社会力量加大投入、形成合力,改善养老托育基础设施条件。据悉,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加强项目调度和指导,督促各地加快项目建设并尽早投入使用。

地方上,山东省日前印发《落实“六稳”“六保”促进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第四批)》,强调大力支持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补短板,统筹12亿元预算内资金专项支持卫生健康、应对人口老龄化和托育、社会兜底服务等重大公共设施工程,有效满足“一老一小”、健康医疗等领域服务需求。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范若滢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当前民生工程建设项目需求较大,具有广阔的投资增长空间,能够通过扩大有效投资起到拉动经济增长的效果。她建议,推动重大民生工程建设提速提质,要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优化审批流程和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确保质量、确保安全。

“此外,强化资金保障,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完善民生工程资金拨付绿色通道,积极探索市场导向、多元化资金供给模式,提高社会资金参与积极性。”范若滢说。

值得注意的是,《“十四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工程和托育建设实施方案》也明确提出,加大对社会力量的支持,谋划一批普惠养老和普惠托育服务项目,明确项目的类型、规模、融资方式、服务人群及计划开工时间等内容,扩大有效供给。引导金融机构对普惠养老、普惠托育企业和机构提供金融支持,鼓励银行、保险、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参与合作。

(以上图文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为行业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7岁!为解决养老难题,国家给出好消息

由于老龄化的逐渐到来,近年来国家也是出台了很多相关的养老措施。根据2021年的统计数据,中国人均的预期寿命是76.1岁,其中男性的预期寿命为74.6岁,女性预期寿命77.6岁。不过人均健康预期寿命的数据还不不到70岁,而患有一种以上慢性病的老年人的占比更是高达四分之三,失能和部分失能得老年人超过了4000万,所以说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是需要加强对老年人健康服务方面的建设的。

这些数据给了我们很多启示,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在未来是个关键,毕竟人口寿命越来越长了,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老年人健康的风险。在以后,老年人养老的关键将是健康问题。这就需要围绕老年人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等方方面面来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其实早前我国的卫健委、发改委等八个部门就曾发布过《关于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从这份意见中我们可以看到,八部门联合出手,充分地体现了国家对老年群体健康养老的重视。这份指导意见提出了一个明确目标,那就是到2022年,也就是明年,要实现老年健康相关制度标准规范的基本建立,具体要求就是:针对老年人的健康服务机构数量要显著增加,服务内容要更加丰富,服务质量要明显提升,服务队伍要扩大,资源配置也要更趋于合理化。

意见还额外提出一点,就是要建立综合连续,覆盖城乡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也就是说,城乡老人都将被照顾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独生子女家庭老人的照护也被提到了。要为失能老年人进行上门健康评估、健康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依托医疗卫生机构和具有长期照护服务能力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乡镇敬老院等养老机构,为失能的老年人提供长期的照护。

因此,全国好多地方也大力地开展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甚至还推出社区卫生医疗机构上门养老的服务。这样以来,很多老人既满足了在自己家养老的愿望,也能帮助子女减轻养老压力,解决后顾之忧。对很多老年人来讲,这是一个十足的好消息。

社区养老或将是我国养老模式的大方向,就是以社区为中心,老人在自家社区街道居家养老的模式。社区给老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浴等服务。毕竟当下的年轻人工作繁忙,还要面临带孩子的压力,所以这种顺应中国人文化和习惯的“在家养老”模式,比把老人送到养老院、敬老院更容易让人们接受。

除了社区养老外,现在国家还有以房养老、意定养老等模式供老人选择,给老年人提供了更多的养老选择。

(以上图文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为行业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老龄化新研究:2030年我国失能老人将超7700万

北京大学一项人口学研究显示,到2030年,我国失能老人规模将超过7700万,失能老人将经历7.44年的失能期。
近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英文)》(China CDC Weekly)在线刊发了上述论文,标题为《Trends and Challenges for Population and Health During Population Aging — China, 2015–2050》(中国人口老龄化时期人口与健康的趋势和挑战(2015—2020))。

该文作者来自北京大学公卫学院全球卫生学系、北京大学-亚太经合组织健康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通讯作者为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郑晓瑛。

作者提出,中国人口期望寿命将继续增长,但是失能期望寿命也会继续增长,失能老年人将受到最为严重的影响,高龄和失能制约了他们的生活。应实行老年人健康促进和失能预防措施,以消除人口老龄化对健康的不利影响。

研究预测我国将在2033年进入超老龄社会

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及人口趋势的波动,对中国人口健康构成严峻挑战,这使得对未来人口趋势的预测日益重要。

该研究展现了2015年到2050年中国人口趋势五个重要指标(人口规模、人口结构、期望寿命、失能和无失能期望寿命)的预测,表明中国正在经历重大的人口和健康变化。

该研究采用2015全国人口抽样调查和已有文献来预测未来人口趋势,研究分别用人口-发展-环境分析(PDE)模型、流行病学计算及沙利文法来预测2015年至2050年间的人口趋势和健康期望寿命。

基于三种假设情形,PDE模型的预测参数包括总和生育率(TFR)和死亡率(MR)。情形1和情形2中,2015年到2017年的总和生育率参数,是根据全国生育意愿调查结果设定的。情形1假设,总和生育率从2017年起下降,并在2018-2020年间达到1.60;同时,根据专家判断,总和生育率将会在2021-2050年间上升到1.70。情形2假设,随着三孩政策效应的减退,总和生育率将会在2026-2050年下降到1.60。

情形3假设,中国大陆生育模式与2000年的台湾相似,因为2015年中国大陆的总和生育率与2000年的台湾相似。死亡率根据之前研究中的假设计算。

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20年的期望寿命被假定为77岁,2030年的期望寿命被假定为80岁。根据《中国可持续发展总纲》,到2050年,期望寿命预估会达到85岁。

PDE模型结果显示,如图1,到2030年中国总人口将会达到14.0-14.4亿,到2050年将达到12.9-14.0亿。

图1:2015-2050年中国人口趋势及总和生育率预测。论文显示,未来,即使将二孩、三孩政策对人口的影响纳入考虑,中国仍将面临快速的人口老龄化。根据中度预测,中国将在2022年进入老龄社会(aged society,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在14%到20%),并在2033年进入超老龄社会(super-aged society,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在20%以上)。在这11年的转变中,到2033年,我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后文简称为“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由14%提高到20%。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到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老龄人口比例持续增加,从2000年时的6.96%增长到了2010年时的8.87%,及2020年时的13.50%。

图片
图2: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各省级行政区老龄人口规模。注:老龄人口(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在7%到14%,称为老龄化社会(aging society);老龄人口比例在14%到20%,称为老龄社会(aged society);老龄人口比例在20%以上,称为超老龄社会(super aged society)。总体来看,如图2所示,2020年,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PLADs)中,30个省级行政区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阶段(aging society phase),老龄人口比例超过7%;12个省级行政区进入老龄社会阶段(aged society phase),老龄人口比例超过14%,;只有西藏没有进入老龄化社会阶段,这可能与当地期望寿命较低有关。2030年,我国失能老龄人口将超过7765万

该研究中,失能(残疾)相关数据主要根据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来计算,两次调查分别开展于1987年和2006年,是具有全国代表性的人口调查,采用了世卫组织(WHO)对功能、失能、健康的国际分类。

此外,研究者假设失能流行程度的增长速度与1987-2006年间相同。失能人口规模根据预测的人口规模和假定的失能流行程度来计算,无失能期望寿命根据沙利文法计算。

研究者指出,随着人口老龄化,失能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成为我国日益突出的问题。在1987年,中国失能人口年龄段分布均衡,但是到了2006年,失能人口分布开始向老年人转移。

该研究估测,2020年,中国估计有1.0867亿到1.0879亿失能人口。到2030年,这个数字预计会增长为1.3624亿到1.3674亿。在2020年,我国失能老龄人口达到5271万,预计到2030年,失能老龄人口在总失能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57%,如果不施加预防和控制措施的话,这个比例将在2050年进一步增长到70%以上。

根据该研究,2030年我国失能老龄人口在总失能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57%计算,当年,我国失能老龄人口将超过7765.68万。

图片
图3:2015-2050年中国男性及女性的期望寿命。该研究估测,如图3所示,男性及女性的期望寿命会继续增加。男性期望寿命从2015年的73.9岁增加到了2020年的74.9岁,再从2030年的77.2岁增加到2050年的81.85岁。女性期望寿命预计从2015年的79.9岁增加到了2020年的80.65岁,再从2030年的83.14岁增加到2050年的88.13岁。

图片
图4:中国2015-2050年预估期望寿命和无失能期望寿命。图4显示,预计出生时的无残疾期望寿命(两性结合)将从2015年的69.35岁增加到2030年的72.87岁,到2050年将超过78.26岁。然而,失能期望寿命的占比也会继续增加,从2015年的9.60%增加到2030年的11.22%及2050年的14.54%。2015年时,预计老年人会经历5.78年的失能期,这个数字预计到2030年增长为7.44年,到2050年增长为11.45年。

自21世纪以来,中国经历了显著的人口变迁——期望寿命增长、生育率下降——这些共同导致了人口老龄化。随着人口老龄化,失能人口年龄结构向失能老年人口转化,同时失能期望寿命持续增长。

研究结果显示,中国人口期望寿命将继续增加,但是失能期望寿命也会继续增加。失能老年人将受到最为严重的影响,其高龄和失能情况将阻碍他们充分、平等地参与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了解失能趋势和预测失能流行程度,是评估老龄化对人口健康影响的关键。对提升健康期望寿命、减轻疾病负担、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来说,失能人口预测结果具有重要的科学和政策参考意义。

作者提出,应实行老年人健康促进和失能预防措施,以消除人口老龄化对健康的不利影响。针对未来人口结构变化趋势的不确定性,应该加强人口健康策略规划和管理的动态评估、及时调整和创新,以确保未来人口的生活质量。

作者还写道,这项研究仍受到一些限制。由于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和其他人口学资料相关的限制,应谨慎解读本研究结果。尽管设置了三种假设情形,但预测结果和实际结果间难免会有偏差。比如,生育政策可能会在未来发生改变,总和出生率可能并不会在研究者假设的区间里。未来应进行更多研究解决这些问题。

(以上图文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为行业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发改委下达 70 亿中央预算内投资 支持养老和托育服务

中国网财经 9 月 1 日讯

据发改委网站消息,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 ( 中发〔2021〕30 号 ) ,推动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落实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和配套支持措施,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 2021 年中央预算内投资 70 亿元,支持养老和托育服务体系建设

本次专项投资聚焦扩大养老托育服务有效供给对全国范围内符合要求的 214 个公办养老、普惠养老和普惠托育服务设施建设项目给予支持,并鼓励社会力量加大投入、形成合,改善养老托育基础设施条件,提升服务质量,进一步解决养老托育民生热点问题。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加大工作力度,加强项目调度和指导,督促各地加快项目建设并尽早投入使用,充分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效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养老托育服务需求。

据悉,国家发改委将逐年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一老一小”专项建设,日前,2021年度中央预算内投资70亿元已下达各地。“一老”方面,支持新增养老床位17万张,“一小”方面,支持新增示范性婴幼儿托位6万个。

积极带动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托育建设

目前我国有养老床位800万多张,其中一半以上由社会力量创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要继续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带动社会力量发展普惠养老和托育服务。

      中国招标投标协会特许经营专委会副主任 金永祥:资金可以直达项目,受到资助的这些项目会纳入国家发改委的监管体系,每个月都要报告资金的使用情况,这样就能够保证资金的专款专用。这种安排,会增加社会力量对养老事业和托育事业的信心。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力度逐年加大,已累计投入120多亿元。截至2020年底,全国有各类机构和社区养老床位823.8万张,比2015年底增长22.5%,其中50%以上由社会力量创办。
推动培训疗养机构转型 发展普惠养老
       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这次下达的中央预算内投资将推动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的培训疗养机构转型发展普惠养老项目,盘活国有资产存量,促进公共资源向社会开放。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人口发展处处长 王谈凌:以前主要就是通过新建的方式来扩充养老和托育设施。这一次,除了新建以外,还支持改建的,像培训疗养资源,它原来不是做养老的,支持这样的设施通过改造来进入这个行业,这样能够让更多的资源以比较低的成本进入到养老行业。
       本次中央预算内投资将支持137个中央和地方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培训疗养机构转型养老项目,新增培训疗养机构转型养老床位3万张,盘活国有资产存量,促进公共资源向社会开放。
(以上图文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为行业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我国中老年网民规模近3亿,今年我国“银发经济”市场规模将增长至5.9万亿元

【环球网科技报道 记者 王楠】刷抖音刷到自己的父母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是谁在唱歌,温暖了寂寞……”凌晨1点,王女士在百无聊赖的夏夜里刷着抖音,谁知刷着刷着,竟看到直播那头居然是自己的母亲在声情并茂地唱歌,评论里有不少网友在热情回复着:“大姐唱的真棒!”“大姐的嗓音如同天籁~”,尽管只有几十人观看的直播间里好不热闹。

随后,一位热情网友在线打赏了一束鲜花礼物,唱到一半的王妈妈此时更是激动地喊道:“谢谢老铁送的鲜花!”拿着手机的王女士忍不住笑着感叹道:“这届老年人太会玩儿了!”

银发经济崛起,得大爷大妈者得天下?

拍短视频、点外卖、懂网购、满世界旅游……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催生了一大批紧跟时代潮流的“银发族”。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8.7%,且老年人口规模还在持续快速增长。8月27日,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11亿,比去年12月增长了2175万。网民群体方面,中老年群体网民规模增速最快,5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为28%,规模近3亿

“越来越多的老人在移动互联网的影响下开始尝试新的购物方式,在疫情宅家影响下,银发人群数字化进程更是不断加快。”北京卓鹏战略咨询机构董事长田卓鹏告诉记者。

京东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当Z世代遇到银发族》消费报告显示,2020年受疫情影响,银发族用户的网购频率提升,网购习惯逐渐形成。他们在生活中享受自己的兴趣,绘画、摄影、游泳用品销售增长迅速。据阿里本地生活数据显示,去年以来,“60后”用户的线上买菜订单量翻了4倍。仅在2020年春节期间,其40岁以上用户便增加了237%。老年人“触网”为市场注入了新的消费动力。

“传统老年消费习惯需被打破,60后‘新’老年有‘新’需求。对中国而言,许多基于‘老年消费习惯’的预测,放在这辈人身上都要被打破,互联网和手机的渗透是最明显的影响之一。并且恰恰是社会财富结构决定了未来的消费主力或许就是这些‘银发族’们。”东吴证券分析师姚佩向记者表示,2019年中国户主年龄在55-64岁的家庭积累了最多财富。

早年间的足力健,在打破老年消费天花板的同时,更让大众看到了老年人的消费潜力。根据其最新信息,2015年成立的足力健目前已经在全国拥有5000多家专卖店。

“进入人生后半场,我们发现现在的中老年人群最为热衷的共性爱好就是:运动锻炼、旅游、养生保健。通过调研发现,上了岁数的女性更热衷于网购。”足力健老人鞋用户中心负责人表示。

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1中国银发经济行业调研报告》,2016年至2020年间,我国“银发经济”市场规模持续上升,去年已达5.4万亿元,年增长率达25.6%。据其预测,今年我国“银发经济”市场规模将增长至5.9万亿元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对发展银发经济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抓住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型期,银发经济发展将迎来巨大的成长空间。”天眼查相关负责人说道。

就像Z世代的崛起给了新品牌新机会,伴随老龄化人口结构的变化,“银发经济”的崛起也催生出了各种新兴业态。

从老有所养到老有所乐,这届银发族都在玩啥?

直播、做网红,“银发老铁”在短视频平台C位出道

继“她经济”、“单身经济”之后,“银发经济”正成为一种当下火热的消费新势力,而被市场寄予厚望的这届“银发族”们注定是不平凡的,他们正在通过一波又一波的消费升级,颠覆世人的传统印象。

去年,很多媒体开始关注老年网红这股新势力。于是乎,《写恩爱秀书法飙英语走猫步,社交平台涌现高龄网红》,《玩抖音的时尚老人》之类的新闻出现了。

这些老年网红中,有喜欢保养、爱生活的“姑妈有范儿”,她的口号是笑容是女人最好的护肤品。她的粉丝,多数是年轻人。这些粉丝看到这位网红奶奶,莫名有了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让她们无惧年轻,缓解了她们害怕变老的焦虑感。还有之前火遍短视频平台的“银发闺蜜团”,这是一群穿着旗袍和公主服的时尚奶奶,她们穿上旗袍,走在异国街头,展现着东方优雅。以及汪奶奶、田姥姥、北海爷爷、三支花、耀杨他姥爷、奥利给大叔、本亮大叔......这些动辄坐拥千万级粉丝的大V们,均是活跃在短视频风口上的“银发族”,他们争当“斜杠老年”,在逐渐降低老年人上网门槛的同时,也为不少同龄人打开了生活娱乐场景的新世界。

据QuestMobile发布的《2020银发经济洞察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5月,银发人群成为移动活跃网民重要增量来源,且头部平台出现抢夺中老年用户的趋势。数据显示,2020年3月抖音新安装用户中,46岁以上用户占比达14.6%,快手40岁以上中老年占比也提升至10.3%。

对此,中国人口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翟振武认为,退休后的老年人,普遍面临与工作相关主要社会角色消失、社会关系网缩小、社会参与度降低、生活丰富度和幸福感下降等问题。对于个体老年人来说,“积极老龄化”的核心是“参与”。抖音等短视频产品降低了老年人保持社会连接的门槛,老年人通过抖音了解社会动态、和子女加强沟通、发挥余热特长,可以被视为当代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新形式。

而根据最新发布的《中老年人短视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指出,截至2021年4月,抖音60岁以上创作者累计创作超过6亿条视频,内容类型包括风采展示、亲子互动、创意特效、美食美景、动植物养护等,累计获赞超过400亿次。

“短视频的中老年市场已经打开。”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周逵指出,数字化时代,中老年群体已逐步成为短视频重度用户,中老年人的互联网渗透率正在不断提升。

“有钱有闲”,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当下,退休后的老年人有钱又有闲,俨然已经成为旅游市场上最有资格“说走就走”的人群,他们逐渐登上旅游消费舞台,成为市场的新中坚力量。

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老年人旅游消费或将超过7000亿元,增速可达23%。

“随着相关服务和技术的适老化改进及整体易用性的提升,移动旅行预订在老年用户中快速普及,越来越多的65岁以下老年用户具备了自主完成线上预订的技能,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新趋势。”同程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程超功说。

根据携程近日发布《2021上半年红色旅游大数据报告》:上半年红色旅游景区预订量同比增长超2倍,红色旅游覆盖超2亿人次;约六成以上的红色旅游跟团游,参加群体年龄在50岁以上。无论是居住在一二线城市还是三四线城市,这届老年人在旅游上的消费和支出逻辑都很一致,出去看看世界已经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对此,程超功表示,在全面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在线旅游用户群的年龄中枢明显上移,特别是2020年以来,旅行服务线上化趋势进一步提速,中老年用户的比例也有一定幅度的增加。具体而言,不同的产品线银发用户的比例有一定的差异,一般旅游度假产品的中老年用户比例最高,特别是邮轮、跟团游等中老年用户的比例通常都在10%以上。

不过,他同时也指出,目前主流的旅游类APP基本是以20至50岁核心劳动力人口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即便是通过一定限度的适老化迭代,也很难完全匹配银发族的特殊需要。“银发族”绝大多数不具备熟练的互联网和智能电子设备使用技能,相对更加偏好线下服务特别是面对面的服务。因此,在线旅游服务的适老化可能需要针对老年人的特殊需要进行技术层面的创新和再开发,同时在服务方式上也需要做一些特殊安排,例如保留更多的人工服务、电话客服等。另外,随着可穿戴智能设备的快速升级换代,相信未来会出现更贴近银发族使用习惯的技术形式。

“针对平台功能方面,当前各大在线旅游平台新兴的短视频旅游资讯功能很受老年用户欢迎,相比传统的图文资讯,老年人更加偏好视频资讯。而针对老年人的需求特点,我们认为微信小程序更加贴近老年人的日常上网场景,因此将重点围绕小程序增加一些适老化功能。另一方面,在服务和产品方面我们也将不断探索老年市场,服务功能方面未来会考虑引入更多智能辅助功能。”程超功表示。

而在产品定制方面,携程也针对一些老年人出游痛点推出了“爸妈放心游”系列产品。例如产品行程上控制连续的长途拉车时间,严格每次连续行车不超过2小时,行车期间尽量增加停靠次数以满足老人解手的需求。在安全层面,该产品目的地也全部选择“安全性高”的地点。

跨越数字鸿沟背后: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显然,新时代老年人的需求,不仅要体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更要体现老有所乐。

尽管“银发族”触网占比和规模有明显上升趋势,不过,与普及率较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智能产品的使用度较低,在许多地方和场景中成为老年人的“麻烦”,老年人在“数字鸿沟”前无能为力的现象也较为普遍。

“银发族最大的痛点聚焦在安全性和便捷性。银发族对互联网应用的安全性心存疑虑,对很多互联网应用操作也不熟悉,觉得操作复杂,不容易记住。”百度相关负责人说。

对此,自2020年以来,有关部门大力推动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水平及特殊群体的无障碍普及。去年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方案》,提出优先推动115家网站、43个APP进行适老化改造,着力解决老年人、残疾人在智能技术面前遇到的困难。于是我们发现百度的视频字幕能做到智能放大了;讯飞输入法从视觉体验、操作界面、设置选项等多方面考虑老年人的需求,推出了“长辈模式”;嘀嗒出行让老年人打车服务的操作流程简化了;京东在支付环节简化了流程并同时支持货到付款和家人代付;阿里客户体验事业群推出关爱老年人专项行动“小棉袄计划”……

但正如一位年长的社区居委会主任所说:“互联网社会的确给社区生活带来很多变化,但是我们很难跟上时代发展速度。很多老人即使有智能手机也只会用在打电话上,对一些智能软件的使用可谓是一窍不通,更重要的是家里的晚辈也没有耐心教他们。”

负责老年人群体的京东客服小雪告诉记者,老年人对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的孩子要是有你一半的耐心就好了。”

数字化时代,如何让老年人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通过数字扫盲帮助中国银发族跨越数字鸿沟,刻不容缓,但扫盲的背后,更重要的关注老年人精神世界的需求。

“无论是为了获得快乐、了解世界而通过短视频进行的信息输入,还是为了自我展示、获得认可而创作短视频进行内容输出,都是在满足马斯洛需求理论中人类五大需求中的高层次需求,即老年人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抖音老年友好项目负责人张笛说。

趣头条相关负责人则向记者表示,相比之前的“银发族”,这届“银发族”的用户特点很明显。“除了围绕家庭生活之外,他们更在意成就感,有的老人会想要当一个‘KOL’,有的老人会去当志愿者,发挥余热。总之,让银发族找到生活乐趣、感到成就感的应用才能成功。”该负责人说。

“当下,子女陪伴父母的时间非常少,老年人的孤独感越发强烈。企业不仅要进行适老化改造,对于那些青年人来说,更应争做跨越‘数字鸿沟’的‘摆渡人’,给予老年人多一份关怀和帮助,鼓励他们跟上时代,融入‘数字圈’。”京东大数据研究院首席数据官刘晖说。

(以上图文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为行业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