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社会领域投资活力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37条具体可操作的政策措施,旨在进一步激发医疗、养老等社会领域投资活力。
一. 突破多个领域将放宽行业准入
《意见》提出,扎实有效放宽行业准入。制定社会力量进入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领域的具体方案和跨部门全流程综合审批指引,推进一站受理、窗口服务、并联审批,在社会需求大,供给不足,群众呼声高的医疗、养老领域尽快有所突破,重点解决医师多点执业难、纳入医保定点难、养老机构融资难等问题。
多位专家表示,扩大社会领域对民间投资开放,有利于解决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一些突出的矛盾,有利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
去年,民间投资曾连续多个月减速,一度成为政府和市场关注的焦点。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先是专门对民间投资组织了全国范围的大督查,并且聘请了第三方机构对民间投资的有关情况进行评估,国务院和国家发改委先后在去年7月和9月出台了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去年9月开始,民间投资出现企稳回升迹象。今年1至2月,民间投资延续这一回升势头,同比增长6.7%,增速比去年全年加快3.5个百分点。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高玉伟告诉《经济参考报》,民间资本在投资决策上更多地考虑盈利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市场决定的,其投资回升反映了投资意愿提高,市场信心增强,印证了经济正在稳中向好。未来投资增长持续回升难度较大,民间投资仍将成为稳定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
二. 探索投融资渠道将进一步拓宽
《意见》提出,要进一步扩大投融资渠道。针对社会领域投入平均收益低、回报周期长、抵押融资难等特点,出台专项债券发行指引、商业银行押品管理指引,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市场化运作的社会领域相关产业投资基金,鼓励各地通过风险补偿金等措施为行业增信。
有专家表示,有的社会领域投资经济效益比较低,导致社会资本积极性不高。如果想让社会资本发挥重要作用,创新投融资方式,给投资者合理的回报预期非常重要。
恒丰银行研究院商业银行研究中心负责人吴琦表示,激发社会领域投资活力的总体思路,应该从依靠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向社会投资和财政投入并重转变。其中,拓宽投融资渠道至关重要。我国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国家,要探索政府担保和风险补偿的方式,鼓励和支持商业银行创新业务模式。同时也要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
值得一提的是,《意见》提出,引导社会资本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参与医疗机构、养老服务机构等多个领域开展PPP项目示范。
多位专家认为,通过PPP模式扩大社会领域投融资渠道很有必要。据了解,截至去年底,全国PPP项目已签约落地1351个,总投资达到2.2万亿元,项目落地率超过30%;与年初相比,项目落地的数量、投资规模都增长了四倍多。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勇此前透露,PPP是促进民间投资的一种模式,今年首先就是要通过PPP,使民营企业能够进入更多的领域。
高玉伟也表示,要保护好民间投资企稳回升的良好势头,除了放宽市场准入,以PPP带动民间投资也非常重要,要给予民间投资参与重大项目的机会。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蒋震告诉,从PPP发展的角度看,政府如何采取措施推动PPP健康平稳发展,会是未来的重要内容。政策层面要尽可能按照收益分享、风险共担相匹配的原则,推动优化PPP的实施,对于收益和风险的不确定性等问题,要进一步细化,要有可操作的细则。
三.支持将派发土地税费等政策红包
《意见》提出,认真落实土地税费政策。除对农用地转用指标、新增用地指标分配适当倾斜外,鼓励盘活旧厂房、仓库等既有资源,制定闲置校园校舍综合利用方案。同时,强调税收政策落实,加大水电气热等价格优惠政策的监督检查。
值得一提的是,《意见》在土地政策方面给予了很大支持,提出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领域新供土地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依法可按划拨方式供应。对可以使用划拨用地的项目,在用地者自愿的前提下,鼓励以出让、租赁方式供应土地,支持市、县政府以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价出资或者入股的方式提供土地,与社会资本共同投资建设。应有偿使用的,依法可以招拍挂或协议方式供应,土地出让价款可在规定期限内按合同约定分期缴纳。支持实行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的土地供应方式。
“落实土地税费政策,有利于有效盘活土地等存量资源,拓宽企业抵押担保的融资渠道,也有利于切实减轻企业成本负担,提高企业的经营收益。”吴琦表示。
还有专家表示,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对激发市场活力有积极作用。以养老产业为例,政府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产业的发展,才能使养老项目实现层次化、差异化、商业化。不仅有中低端项目,也有高端项目,以实现从基础养老到养生养老的全面覆盖。
《意见》还提出,大力促进融合创新发展。制定医养结合管理和服务规范,发展壮大在线教育、在线健身休闲等平台,鼓励各地探索创新发展试验区,在准入、人才、土地、金融等方面先行先试。此外,要加强监管优化服务。完善协同监管机制,探索建立服务市场监管体系,充分发挥部门、地方、协会商会的积极作用,建立全行业综合监管和评价机制,完善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黑名单制度和退出机制,实施监管信息常态化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