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院不再是无奈的选择,青岛养老服务业有了这些变化 - 2019中国(青岛)国际养老产业与养老服务博览会_青岛老博会官网_老龄产业展

  养老院不再是无奈的选择,青岛养老服务业有了这些变化 - 2019中国(青岛)国际养老产业与养老服务博览会_青岛老博会官网_老龄产业展

  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成为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的原因之一。

  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正在悄然改变。

  曾几何时,把老人送到养老院去,似乎是一种不孝。而今,这种观念已经发生明显转变,老年人对于养老服务的需求也更加多元,不仅追求物质生活的高品质,更追求精神生活的高品位,渴望更加丰富多彩和富有尊严的晚年生活。

  就我市情况来看,到2017年底,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177万,占总人口22.1%,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3个百分点,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目前,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已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进入了要解决“好不好、优不优”的问题阶段——

  观念之变:从“被动入住”到“主动入住”

  家住市北区的陈秀丽老人今年85岁,平时与大女儿一起生活,其他几个儿女也会不时探望。老人生活完全能够自理,四世同堂。最近老人突然跟家里人提出想去养老院,原因是“想找一些老人一起说说话”。

  陈秀丽的想法正是反映了现代老年人在养老观念上的一种转变。入住到养老机构不再是一种被迫和无奈的选择,而是为了自己更理想老年生活的一种主动态度。

  对于这种转变,青岛市老年公寓综合科科长韩冰用“太明显了”四个字来形容,从事养老服务行业已经16年的他可以说是经历了这种转变的全过程。“刚刚接触这个行业的时候,入住老年公寓的人几乎都是有着难言之隐,更多是迫不得已而为之。”韩冰表示,那个时候在人们的养老认知中,是没有机构养老的概念的,而现在老年公寓内入住的170多位老人,基本都是主动来的,“有的是不愿意麻烦子女,有的是想找些同龄的伴儿,还有的可能觉得自己在家买菜做饭嫌麻烦就来了。”韩冰说,在市老年公寓中有不少老人都是把自己家的房子租出去,然后专门住到这里。

  养老观念的转变并非只发生在老年人身上,与过去养儿防老的观念相比,目前处于五六十岁年龄段的人群,除了几乎已经默认自己今后的养老会主要依靠养老机构之外,对于自己父母的养老问题大多也“看得开”。“老人到养老院去并不是我们不管了,肯定还会和以前一样定期去看望,每天24小时有专人照顾,老人的生活也更有保障。”陈秀丽女儿的观点也代表了很多人的想法,她表示,在得知老人的意愿后,他们兄弟姐妹并没有太大的惊讶和过多的阻拦,而是着手准备替老人筛选条件合适的养老机构。

  需求之变:对养老服务需求的多元化

  发生转变的不仅是主观上的认知,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也在客观上推动了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更加丰富多元化,买买菜做做饭、出门遛个弯、在家看个电视已经无法完全满足现代老年人的需要。

  精神上的需求开始成为更多老年人关注的重点。作为岛城单身中老年人群体中知名的“公益红娘”,青岛喜康助老服务中心主任薛伟对此深有感触,“每周一次的中老年人相亲会必定爆满,报名的老人都排不上队,这种情感上的追求本身就是老年人精神需求的直接体现。”同时还运营着一家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薛伟表示,常年与老年人待在一起,能够明显感受到他们对于养老需求的变化。在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内,除了日常的打牌、麻将等娱乐方式,薛伟还引入了“社区老年大学”,老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学习舞蹈、唱歌、书法、画画……

  薛伟说,很多社区老年人都建议她办一家养老院,表示只要她办起来一定会入住,“甚至一位大学退休的朱婕老人把养老院的设计草图都做好了。”这不仅是出于老人对薛伟的信任,更是出于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的需求,不仅需要“衣食无忧”,更需要“精神富足”。“只要让我们别闲着。”薛伟说,这是老人对她说的原话,虽然办养老院不是说说那么简单,但是老人们渴望有更多精神上的交流和陪伴是不争的事实。

  “在我们这儿入住的老人,很多都是家庭条件很好,物质生活完全没有问题,但是子女一般工作特别忙,要么在国外,不可能一天24小时陪伴在身边,他们就是希望能够和同龄人在一起,寻找精神上的慰藉。”市北区福山老年公寓院长王伟告诉记者,公寓内除了衣食起居上悉心照料之外,每天都有专门的社工带领老人进行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他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参加,“这也已经成为老人选择养老机构的重要标准。”

  还有一项重要因素在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中不容忽视,就是医疗。王智礼和老伴从其他机构转到福山老年公寓时间不算长,“之前的环境和硬件设施其实更好一些,唯一就是离医院稍微有些远。”王智礼老人说,有一次突发疾病,去医院的路上耽误了一些时间,家人都十分后怕,于是决定必须转到具备医养结合条件的机构去。

  伴随着身体各项机能的老化,老年人随时可能出现健康问题,对于医疗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高要求不仅体现在医疗水平上,很多时候更体现在时效性上。我市对于医养结合的探索始终走在全国前列,截至2017年,全市养老机构、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机构达到239家,养老互助点1726个,养老总床位5.56万张,其中80%的养老机构已经实现医养结合。

  行业之变:政府、市场、社会合力逐渐形成

  养老观念和老人需求的变化,必然推动了整个养老服务行业的变化,如何满足老人个性化的需求成为整个养老服务行业关注的焦点。

  据了解,目前我市养老机构中,民办性质占到八成以上,他们可以充分发挥市场的灵活性,由市场供需关系来决定价格,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公办的养老机构一般由政府直接提供或政府出资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或由政府、企业或社会组织联合提供,主要针对的是贫困和低收入老年人、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兜底保障,其福利性或非营利性更强。

  国务院办公厅2016年底印发《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养老服务市场全面放开,民政部也将“继续深化养老机构的‘放管服’改革,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列为2018年重点工作任务之一,因此今年也被专家看作是养老服务市场全面放开的关键一年。落实到我市的具体情况来看,推进社区养老场所社会化运营、推进养老服务产业化发展也已经列入市民政局2018年工作要点。

  “随着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决策部署的落实,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供给的积极性会逐步提高,需要鼓励和支持。”市老龄办主任赵宝玲表示,但是在共同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既要防范以单纯社会福利的思路发展养老服务业,掉入‘福利陷阱’,也要避免单纯把养老服务业视为营利性产业,走入过度市场化的歧途。”

  虽然企业已经逐渐成为提供市场化养老服务的主力,但是目前养老服务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投资回报周期长、行业利润低已经成为共识性的问题,必须得到政府的扶持和引导。“养老服务业是属于福利性行业,但作为企业主体来说毕竟还是需要营利来支撑整个体系的运转。”王伟的话或许说出了投入养老服务业的企业心声,同时他也坚信,“这个市场的未来一定不可估量。”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薛华飞 文/图)

上一条      下一条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