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青岛市发布会上“山东老博会”获赞|2024山东养老展官网|老龄产业展|智慧养老展|旅居养老展

截至10月底,

青岛发放低保、特困、

临时救助资金9亿元。

今年以来,

共有95万人次老年人享受助餐服务,

全市落实困难重度残疾人

就业生活补贴约2.4万人

……

如何健全分层分类的

社会救助体系,

青岛这么做

↓↓↓

11月22日,青岛市政府办公厅、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感受身边变化 共享城市美好”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七场,围绕“老有所养 弱有所扶”进行发布。副市长赵胜村,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车景华,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鞠立果,市残联副理事长李玉欣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市委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新闻发言人姜剑超主持发布会。值得一提的是,在打造机构养老服务“青岛品牌”工作中,2023中国山东(青岛)国际康养产业博览会(简称“山东老博会”)被重点提及,被誉为加快养老服务领域“双招双引”的重要举措。

全面提升社会救助水平,弱有所扶走深走实

救助标准持续提高

自今年1月起,将我市城乡低保标准提高5%,目前我市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每人每月1045元,七区已实现低保标准城乡统一;三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每人每月791元。截至10月底,发放低保、特困、临时救助资金9亿元,共保障低保、特困、低保边缘等困难群众9.6万人,临时救助1.8万人次。

救助范围不断扩大

健全低保、特困、临时救助和低保边缘家庭、因病致贫重病患者认定等五类救助政策,完善分层分类的救助体系。完善低保准入条件,综合考虑家庭收入、财产状况等基础上,适当放宽低保准入门槛。完善重度残疾人单人保政策,成年无业重度残疾人可以参照“单人户”提出低保申请,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纳入低保范围,今年10月底,全市低保人数比2022年底增加496人。

救助效能优化提升

推进社会救助数字化转型,建设“社会救助一件事”,搭建青岛社会救助综合服务平台,集成民政、教育、医保等12个救助部门28项救助事项,实现“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建设低收入人口数据库,通过开展“线上比对+线下核查”,实现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健全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目前已将公安、人社等19个部门40项数据信息纳入核对系统,实现“数据一次采集,资源同步使用”。优化救助程序,低保、特困、低边家庭实行“一次申请授权、一次调查核对、一次审核确认”,符合任一认定条件即可直接纳入相应救助范围。健全社会救助“三主动”机制,打造“网格化+大数据+铁脚板”的主动发现模式,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确保困难群众早发现、早报告、早救助。

救助服务不断拓展

健全基层党组织引领的社会救助工作网络,在党群服务中心设立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服务窗口和党员先锋岗,村(社区)设立社会救助工作站,建立党组织书记、社会救助协理员“双岗”工作制度,促进基层党建与社会救助的深度融合。在全国率先创新“物质+服务”多维救助,鼓励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等多元社会力量为困难群众提供心理救助、照料护理、资源链接、社会融入等精细化服务。推进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相衔接,建设青岛“救急难”信息对接服务平台,实现慈善救助项目与困难群众需求的精准化对接、精细化帮扶。探索创新协同监督工作方式,与市纪委派驻纪检组协作联动,加强“专责监督+专业监管”协同贯通,推动社会救助政策落地落实。

创新探索青岛养老模式,老有所养提质增效

坚持一体化统筹推进,服务供给有梯度

一是推进兜底型养老服务“应保尽保”。有意愿入住机构的低保特困老年人,可免费入住当地社会福利机构;有意愿居家养老的低保特困老年人,由专业养老服务组织为其提供居家上门养老服务,所需费用由政府负担。

二是推进护理型养老服务“扩面提质”。对失能失智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由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提供专业化上门护理服务,政府按照35%的比例对服务费用进行补贴,目前全市已签约家庭养老床位2.4万张。统筹整合农村养老服务各类补贴政策,农村失能失智老年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费用报销比例达到90%。

三是推进普惠型养老服务“人人可及”。为全市老年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今年以来共受理赔付1.9万人次。落实助餐送餐补贴,全市70岁以上老年人可享受每人每天3元的助餐补贴,失能失智老年人还可额外享受送餐补贴,该项补贴不限青岛户籍,各区(市)在此基础上再进行1-3元的补贴。

坚持一揽子品牌打造,品质养老有成效

一是打造机构养老服务“青岛品牌”。全市建成医养结合养老机构289家,护理型床位3.5万张,有效满足老年人入住需求。举办2023中国山东(青岛)国际康养产业博览会,加快养老服务领域“双招双引”。鼓励引导大型养老企业兼并整合小弱散养老机构,实现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发展。

二是打造居家社区养老“青岛模式”。建成142处镇(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选取专业化养老服务组织连锁运营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按照星级养老机构标准提供上门服务。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全部纳入医保和长期护理保险定点范围,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医养结合服务,平均每名老年人每月长护险报销费用达到1900元。

三是打造老年助餐服务“青岛样板”。全市建成老年助餐机构985处,配备全市统一的助餐信息系统,可通过人脸识别方式支付费用,补贴资金自动扣减。今年以来共有95万人次老年人享受助餐服务。

坚持一套拳组合发力,核心要素有保障

一是强化财政投入。将各类资源重点向养老服务领域倾斜,2023年全市基本养老服务领域财政预算投入近3.5亿元,形成了政府政策支持下养老服务市场化运营的良性机制。

二是强化设施保障。落实青岛市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开展社区配建养老服务设施清查整治,新建和老旧小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率均达到100%。全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全部免费交由养老服务组织运营。

三是强化队伍建设。今年免费培训养老从业人员6900余人,举办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大赛,开展青岛敬老使者、最美养老院院长、最美养老护理员评选活动,增强养老护理员的职业荣誉感和从业积极性。

完善残疾人服务机制,惠残助残纾困解难

今年以来,全市落实困难重度残疾人就业生活补贴约2.4万人;通过“寄宿制、日间照料、居家服务”等方式托养困难残疾人5600余名;为符合条件、有家庭无障碍改造需求的890余户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对符合条件的低保家庭残疾学生和低保残疾人家庭子女实施教育救助和奖励约3200人;为3034名残疾儿童提供康复救助服务,34名听障儿童通过语训评估达到普小入学标准,29名肢体残疾儿童完成筛查评估并进行矫治手术;全面推进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11.7万人次;持续开展“辅助器具进社区 精准服务进家庭”活动,采取点单上门等方式调配辅助器具660件次。

下一步,将持续秉承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全面提升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助残惠残工作效能,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一是持续强化社会救助兜底保障。用好青岛社会救助综合服务平台,推进各类救助资源整合、信息融合,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确保符合救助条件的困难群众及时纳入救助;发挥慈善救急难平台积极作用,推进政府救助与慈善等社会力量帮扶相衔接。

二是全力推动养老服务扩面提质。加大老年助餐设施建设力度,优化提升老年助餐服务质量,实现老年助餐服务城乡基本全覆盖。出台《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落实好养老服务扶持政策,推进我市养老服务做大做强、长远发展。加大养老服务领域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知名养老服务企业来青投资兴业。

三是织密兜牢残疾人保障网络。持续推动残疾人“两项补贴”、困难残疾学生教育救助和奖励、残疾人托养服务、残疾人意外伤害保险等助残惠残政策落地落实,不断完善全覆盖、多层次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优化完善儿童康复救助、辅助器具适配等政策,加强康复机构规范化管理,提升精准康复服务水平,进一步满足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需求。

还有这些大家关心的问题

一起来看

↓↓↓

Q1

中国报道记者:前期民政部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民政部门出台了更多便民利民举措,请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车景华:近年来,市民政局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不断健全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先后制定出台了《青岛市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办法》、《特困人员认定细则》、《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临时救助工作的实施意见》,对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起到了制度性保障。同时,为方便困难群众申请救助,缩短办理时限,在社会救助领域推行“放管服”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

前期,我们会同财政局、农业农村局、残疾人联合会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的通知》,在完善低保准入条件、鼓励低保对象就业、优化工作衔接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在优化流程、便民利民方面又推出了许多新举措,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行审核确认“三合一”。实行审核确认工作“三合一”工作机制,实行一次申请授权、一次调查核对、一次审核确认,根据申请家庭经济状况调查结果,逐一对照低保、特困和低保边缘家庭认定条件,符合其一即直接给予相应救助,避免群众申请信息重复采集,实现多项救助政策互联互补。二是强化异地救助。及时受理非本地户籍人员申请,符合条件的及时纳入低保范围或认定为低保边缘家庭。落实急难发生地实施临时救助政策,实行急难对象24小时先行救助,事后由救助工作人员向救助经办机构提供补充说明情况材料。三是优化特困认定程序。年满60周岁且无法定赡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义务人无履行义务能力的低保对象,征得本人同意并签署申请书后,无需其提交其他相关认定申请材料,由当地社会救助工作机构确认其特困人员身份、同步停止其低保对象身份。四是探索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在申请环节实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以书面形式将证明义务、证明内容等一次性告知申请人。申请人书面承诺符合告知的相关要求的,可不再索要有关证明,直接开展家庭经济状况调查、审核确认等工作。

下一步,市民政局将认真落实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政策,确保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及时纳入社会救助保障范围,以此为契机,推动各项社会救助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到基层,不断维护好、保障好困难群众的根本利益,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送到困难群众手中。

Q2

青岛日报记者:今年财政部门在困难群众救助、养老服务等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请简要介绍一下投入情况。

鞠立果:困难群众救助、基本养老服务是党和政府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兜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也是财政资金保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在收支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市财政持续优化支出结构,加大民生投入,民生支出占比始终保持在70%以上。今年重点做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多元化”加大投入,强化资金保障。今年,全市财政部门积极统筹上级转移支付、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等,有效保障社会救助、养老服务、残疾人事业发展等政策落地,共安排资金20亿元,较上年增加5.4%,切实兜牢基本民生“底线”。其中,社会救助12亿元,主要用于低保、特困人员的生活、护理以及临时救助方面的支出;养老服务3.5亿元,主要用于机构养老、社区居家养老和助餐等方面支出;残疾人事业发展3.6亿元,主要用于残疾人康复救助、托养服务、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支出。

二是“系统性”优化政策,增进民生福祉。今年以来,市财政会同相关部门聚焦群众所需所盼,持续完善民生保障政策体系,提升保障水平。如,建立“双挂钩”的社会救助动态调整机制,即低保保障标准增幅与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幅挂钩;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补助标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增幅与低保增幅挂钩,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困难群众。提高残疾人托养财政补助标准,机构托养财政补助标准由最高1500元/人/月提高到平均2300元/人/月,托养机构运行补助由220元/人/月提高到350元/人/月,居家托养补助标准由最高520元/人/月提高到最高1200元/人/月。推行养老助餐补贴,市财政对70岁以上老年人按每人每餐3元的标准进行补贴,2023年市本级安排预算2600万元用于助餐、送餐和鼓励助餐机构建设。

三是“全链条”加强管理,提高支出效益。在预算安排上“足额”,坚持民生优先,各级财政将社会救助等民生支出足额纳入预算保障,切实扛牢支出责任。在预算执行上“提速”,建立民生资金直达长效机制,减少资金流转环节,今年直达资金惠及群众9.4万人。在资金监管上“从严”,今年组织开展两轮次重点民生领域资金专项整治行动,发现问题已全部整改完毕,确保民生资金安全、规范、高效使用。

下一步,市财政局将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确保民生支出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与财力状况相匹配,确保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让广大群众更多的共享改革成果和发展红利!

Q3

山东商报记者:10月23日,国家民政部等11部门印发《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请问我市在老年助餐服务发展上采取了哪些工作措施?

车景华:老年助餐服务是老年人关心的“头等大事”,也是事关千家万户的民生实事。今年以来,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部署要求,聚焦解决老年人“一餐热饭”问题,通过建设施、给补贴、优管理、强服务四项举措,增加安全可靠、经济实惠、营养健康的助餐服务供给,打造形成“暖心暖胃、好吃不贵”老年助餐服务金字招牌。

一是建设施。将建设600处以助餐功能为主的养老服务站列为2023年市办实事,目前已全部完成。在崂山区试点建立了老年助餐设施选址的“算法模型”,将一个区域内的人口总量、老人分布、交通便利度、周边民生支持情况等11项关键要素细化量化为数据指标,科学确定一个区域内最佳老年助餐机构选址位置,有效织密广泛覆盖、便利可及的助餐服务网络。目前,全市已有985处老年助餐机构建成投用,2024年年底前将实现老年助餐服务机构城乡基本全覆盖。

二是给补贴。对老年助餐机构发放最高60万元的一次性建设补贴和每年最高60万元的运营补贴。市、区(市)两级均制定助餐补贴政策,7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可享受每人每天4—6元的助餐补贴,失能失智老年人和农村老年人还可叠加享受送餐补贴和其他折扣补贴。在中华慈善日上募集善款100万元,用于为农村养老送餐服务进行补助。

三是优管理。开发老年助餐服务线上结算系统,实现了社保卡信息在助餐领域的互通共享。老年人可通过人脸识别或刷社保卡的方式支付助餐费用,政府补贴金额后台计算、自动扣除。整合中央福彩公益金、慈善资金等资源,为全市助餐机构免费购置助餐系统设备。老年人在一家助餐机构签约登记后,即可在全市任意一家助餐机构享受优惠补贴,实现“一次登记、全城通享”。制定《青岛市老年人助餐服务暂行规定》,明确助餐服务机构建设、运营和服务质量标准。实行食材溯源和餐品留样制度,保障食品安全。

四是强服务。开展“访千家、联万户,察民情、知民忧,办实事、惠民生”专项行动,建立老年助餐服务包联和帮办机制,安排政府工作人员与老年助餐服务机构“一对一”结对,为机构提供“一站式”“保姆式”帮办服务,及时解决机构在证照办理、政策兑现等方面的问题。设立老年助餐服务“直通车”和“议事厅”,搭建老人谈心声、企业提意见、部门作回应的沟通议事平台,根据社会各界意见建议,对相关工作进行完善提升。设立老年助餐“宣讲团”和“观察哨”,强化助餐政策和服务资源的宣传推广,引导广大老年人积极体验助餐服务,营造浓厚社会氛围。

Q4

观海新闻记者:残疾儿童家长第一次给孩子申请康复训练,具体需要什么条件?政府是否有资金补贴,补贴标准以及资金补贴申请流程是怎样的?

李玉欣:青岛市的救助条件:具有青岛市户籍0-18周岁以下的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等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以下统称残疾儿童),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和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出具的诊断病历,有相应康复适应指征。

救助标准:困难(低保、低收入家庭,下同)家庭的残疾儿童,进入定点机构接受全日制康复训练的听力、言语、智力和视力儿童给予每人每月2100元、肢体和孤独症儿童给予每人每月3500元救助,接受非全日制康复训练的听力、言语、智力和视力儿童给予每人每月1260元、肢体和孤独症儿童给予每人每月2100元救助。其他家庭残疾儿童接受康复训练,按照相应残疾类别和训练方式救助标准的60%给予康复训练救助。

具体流程:残疾儿童家长(监护人)持残疾儿童家庭户口簿、残疾人证、1寸免冠照片4张和专业医疗机构诊断病历,向户籍所在地街(镇)残联提出申请,街(镇)残联初审无误后报区(市)残联,5个工作日内完成申请人提交材料的审批备案。残疾儿童家长(监护人)持康复训练救助卡自行选择康复训练机构进行康复。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资金是按季度结算,在每个季度结诉后由家长持本季度康复发票和康复训练档案,由户籍所在地街(镇)残联审核后,提交区残联审核,审核完成后完成本季度儿童康复资金拨付。

来源:青岛民政

2024中国河北国际康养产业博览会(河北老博会、河北养老展、河北康养展、老龄产业展、智慧养老展、旅居养老展、养老康复医疗展、医养结合展、老年用品展、养老服务展、适老家具展、老年护理展、智能看护设备展、适老科技展)将于2024年3月2日-4日在石家庄国际会展中心举行。2024中国(青岛)国际养老、辅具及康复医疗博览会(山东老博会、山东养老展、山东康养展、老龄产业展、智慧养老展、旅居养老展、养老康复医疗展、医养结合展、老年用品展、养老服务展、适老家具展、老年护理展、智能看护设备展、适老科技展)将于2024年6月27日至29日在青岛国际会展中心举办。

博览会预计展示面积超过20000平方米,超过300家展商将在展会中秀出自己的新产品新理念,还会有超过20000人次的观众到场参观洽谈。目前展会企业预报名火热进行中,参展请联系组委会——“康养圈”。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