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

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社论)——热烈祝贺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 - 2019中国(青岛)国际养老产业与养老服务博览会_青岛老博会官网_老龄产业展

历史的画卷,总是在砥砺前行中铺展;时代的华章,总是在新的奋斗里书写。
  今天,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这次大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我们党将明确宣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将提出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开好这次大会,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回望过去极不平凡的5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迎难而上、开拓进取,革故鼎新、励精图治,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和人民获得感显著提升,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5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5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这些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标志着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5年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所以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焕发出勃勃生机,最根本的是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砥砺奋进的5年,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号召力不断增强,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这是5年来最具深远意义的成就,也是我们取得一切发展进步的根本原因。尤为重要的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把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水平,构成了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首要问题,道路决定命运,道路就是党的生命。正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5年砥砺奋进,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党要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要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就必须更加坚定“四个自信”,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期待,这次大会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拓展新境界、在实践上作出新部署,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
  一切伟大的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的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伟大的党,不忘初心再出发,勇担重任立潮头,引领承载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驶向更加光辉的彼岸。
  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上一条      下一条

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健康之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纪实...... - 2019中国(青岛)国际养老产业与养老服务博览会_青岛老博会官网_老龄产业展

    健康,是幸福的起点,也是成长的前提;是立身之本,也是立国之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福祉的永续追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系统谋划,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作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突出重点、立柱架梁,从民生关切着手,实施一系列利当前、惠长远的重大举措,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由易到难渐次突破,为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为民族复兴的光荣梦想不断夯实健康之基。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把准时代脉搏,回应人民期待,开启健康中国建设新局面 
 
  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拥有健康的人民意味着拥有更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凝聚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深邃思考和长远谋划。 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2014年12月,在江苏镇江考察时,他再次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任务。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新世纪以来第一次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为建设健康中国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卫生与健康事业改革发展的新成效更多地体现在增进人民的健康福祉上。 “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大健康”嵌入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有机版图。 “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新形势下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既与长期以来党的卫生工作方针一脉相承,又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016年10月,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发布,勾画出打造健康中国的美好蓝图。这一部署,标志着健康中国建设的顶层设计基本形成。 
  统计显示,仅2016年一年,党中央、国务院共部署10方面50项重点医改任务,印发实施健康相关重要政策文件20余个。 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改革完善药品生产流通使用政策、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健康中国建设急需突破的难点、焦点就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集中关注点和着力点。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召开后不到一年时间,中央深改组已6次研究与健康中国相关议题。而中央深改组召开的全部38次会议中,有11次与医改相关。 促进全民健康,决胜全面小康。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维护人民健康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要务,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覆盖城乡,大病保险制度惠及10亿多居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分级诊疗让更多百姓拥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多元化、多样化健康需求不断得到满足;公共卫生安全防控屏障织密加固,经受住了传染病疫情的严峻考验;百姓看病就医负担明显减轻,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降到近20年来最低水平,人均期望寿命从2009年的74.8岁提高到2015年的76.34岁,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规模之大、速度之快、质量之高令人赞叹。世界卫生组织赞赏中国政府为促进全球健康卫生事业发展、应对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所作贡献。”世界卫生组织新任总干事谭德塞如是说。 作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支撑,建设健康中国,是中国共产党谋定发展大势、践行执政为民的气魄和智慧,是在全球卫生与健康治理中贡献中国力量的责任和担当,是决胜全面小康、向中国梦进发的基石和保障。
 
  “要毫不动摇把公益性写在医疗卫生事业的旗帜上”——以“破”为“立”,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攻坚拔寨 
 
  医改,公认的世界难题。 让13亿多人民看上病、看好病、看得起病,考验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魄力与执政智慧。 
  如何既突出医院的公益性,又保证医院的正常运营、保障医护人员待遇?怎样在不增加群众医药费用负担的同时,充分调动公立医院改革积极性?织密织牢全球最大基本医疗保障网的同时,又该怎样应对全国年诊疗量近80亿人次的挑战? 医改面对着最难啃的硬骨头。 “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为医改难题刻下定盘星。 “要毫不动摇把公益性写在医疗卫生事业的旗帜上,不能走全盘市场化、商业化的路子。” “政府投入要重点用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不断完善制度、扩展服务、提高质量,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 
  人民至上,是健康中国建设、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清晰的指向。 
  “以药养医”是长期以来掣肘医改进程的痼疾。2015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深改组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提出破除公立医院逐利机制,直指“以药养医”等问题。 路径清晰、措施得力,方能成效显著。5年来,我国医疗机构收入结构持续优化,医药费用过快增长势头得到初步遏制,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由2011年的34.8%下降到2016年的28.8%。 推进分级诊疗也是党中央的一剂改革良方。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鼓励构建医疗联合体,医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日渐清晰。 
  在上海,推进分级诊疗与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结合而成的儿科医疗联合体,给不少家庭带来了好消息:家门口的社区医院儿科有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金字招牌”,用药、诊疗、培训标准化,小病社区处理、疑难重症上转,不必为了头疼脑热的小问题“舍近求远”去大医院了。 医联体的构建,不仅变“百姓追着服务跑”为“服务围着百姓转”,也让医院有了更明晰的定位。从“管治病”到“管健康”,目前,全国94.7%的地市级以上城市有了自己的医联体,19个省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合理就医秩序逐渐形成。 
  青霉胺、鱼精蛋白、丝裂霉素、地高辛口服液等一些产量小、利润薄的临床必需用药都曾在多地出现局部性、结构性短缺,“救命药”“孤儿药”短缺成为社会热频词。 
  药片虽小,人命关天。“要密切监测药品短缺情况,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好低价药、‘救命药’、‘孤儿药’以及儿童用药的供应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的中央深改组会议就解决短缺药问题进行研究。 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深改组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改革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提出通过定点生产、协调应急生产和进口、完善短缺药储备等多种方式,让医患双方早日告别“一药难求”。 这是我国首次在国家层面就药品短缺问题从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推出“一揽子”解决方案。国家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工作会商联动机制现已完成139个药品供需对接情况摸底,精准确定造成药品短缺的原因。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全民健康、全面小康的“拦路虎”。 
  沟壑纵横、十年九旱,没有自来水、没有像样的路——过去几十年,提起山西省岢岚县,常会被谐音称为“可怜县”。岢岚县赵家洼村半山腰土路尽头的三间草坯房,是贫困老人王花仁的家。92岁的王花仁患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十几年了。 2017年6月2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了她家,拿起桌上的“精准扶贫手册”一页页翻看,一项项算账。“家里的地还种得动不?家里人现在身体都怎么样?现在看病花钱还多不多?”声声询问,透出总书记对黄土地老乡奔小康放不下的挂念。 防止“病根”变“穷根”,山西省从今年起对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等“打包”救助。今年6月,王花仁肺部感染在岢岚县人民医院住院,原本6700元的住院费由新农合补偿4100元,再加上民政救助2600元,政府全部“兜底”解决了。 补小康“短板”要下“绣花”的功夫,精准脱贫离不开“靶向治疗”。截至2017年,我国已对农村贫困患者遴选儿童白血病、儿童先天性心脏病、食管癌等9种大病开展集中救治,健康扶贫工程已分类救治300多万贫困患者。 
  5年来,全国财政医疗卫生支出从2013年的8280亿元提高到2017年的14044亿元(预算数),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从5.9%提高到了7.2%;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从25元提高至2017年的50元。 5年来,我国建立起覆盖城乡、相互衔接、多层次的医疗保障网;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成,村村有卫生室、乡乡有卫生院,打造出家门口的“15分钟医疗圈”;14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惠及全人群全生命周期…… 从基本入手,从基层改起,分层次推进。健康中国背景下深化医改的特点可总结为:注重实效性,推动医改由打好基础转变为提升质量;注重长期性,推动医改由形成框架转变为制度建设;注重综合性,推动医改由单项突破转变为系统集成和综合推进。 
  今年5月,国际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将中国列为全球医疗进步最大的5个国家之一。“中国医改这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项目将为全球健康治理贡献宝贵方案。”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施贺德说。 
  
  “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从“被动治病”到“主动保健”,用社会治理“大处方”做永续动力 
 
  小厕所连着大民生,小厕所关系大健康。2014年12月,在江苏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就谈到,“解决好厕所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标志性意义”,要因地制宜做好厕所下水道管网建设和农村污水处理,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吉林省延边州光东村。看到一些村民还在使用传统的旱厕,他提出“厕所革命”——让农村群众用上卫生的厕所。基本公共服务要更多向农村倾斜,向老少边穷地区倾斜。 76岁的刘兴华,是这场“革命”的受益者之一。刘兴华是黑龙江省鸡西市鸡东县新义村农民。像多数农户一样,他家厕所原来在室外,夏天臭烘烘,苍蝇乱嗡嗡,雨天污水四溢,冬天上厕所冻屁股,老人、小孩还容易摔跟头。而“革命”后,经过改造,室外厕所搬进室内,刘兴华很满意,“上厕所再不用遭罪喽”。 
  健康中国,不仅要靠医疗卫生服务的“小处方”,更要靠社会整体联动的“大处方”。只有像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所强调的,“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才能找到健康中国的正解。 “健康中国建设涉及几乎所有政府部门,破题不易,推动更难,必须有集中的顶层设计,有高效的行政体制,才能够有效启动。”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教授李玲认为,健康中国建设正在以更长远的历史视野,对影响健康的因素进行综合治理。 
  这五年,“防”字当头,关口前移—— 
  为发挥中医药维护人民健康的独特作用,我国开展“治未病”健康工程,制定了12项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加强研究具有中医特色优势的健康状态干预技术方法,打造出一套更完整的“治未病”体系和方法。为及早对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进行有效干预,国家面向全体城乡居民免费提供14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基本覆盖了居民生命的全程。 
  这五年,体育回归“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初心—— 
  把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作为根本目标,营造重视体育、支持体育、参与体育的社会氛围,倡导形成全民健身的新时尚。在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上,19个群众比赛项目让7万名普通体育爱好者走进了国内最高体育赛事。走过58年的全运会,成了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相结合、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相融合的新平台。 
  这五年,全民呼吸保卫战正式打响—— 
  2013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即“大气十条”出台。 
  统计显示,通过改造关停燃煤锅炉、整治“散乱污”企业、加强环保督察等铁腕举措,2016年,74个重点城市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30.6%。 
  这五年,舌尖上的安全网不断织密—— 
  2013年12月28日,在庆丰包子铺排队买包子的习近平总书记询问店铺经理:“食品原料是从哪里进来的?安全有没有保障?”在了解到庆丰包子的原料从农田到餐桌都是安全有保障的情况后,习近平说道:“食品安全是最重要的,群众要吃得放心,这是我最关心的。” 为提高监管专业性,让食品安全不再遭受标准缺失之痛,我国历时7年建立起符合国情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完成了对5000项食品标准的清理整合,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1224项。2014至2016年三年抽检结果显示,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总体平稳,样品抽检合格率稳中有升。 ……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推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绿色安全的健康环境。针对全人群、围绕全生命周期,健康正融入所有政策,融入百姓每一天的生活。  
  “推动健康中国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就”——面向2030,协奏出人民康健民族昌盛的奋进乐章 
  着眼未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勾勒出夯实健康中国之基的“设计图”:“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坚持问题导向,抓紧补齐短板,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三步走”的宏伟战略目标已经开启: 
  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形成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产业体系,人均预期寿命在2015年基础上提高1岁,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 
  2030年,促进全民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健康产业繁荣发展,基本实现健康公平,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0岁,主要健康指标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2050年,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健康国家。 
  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展望未来,一项项人民健康期待,呼唤推进健康中国“硬任务”再发力: 
  从“有药用”到“有良技”——重大新药创制开始打破国外专利药物垄断,干细胞、基因组测序、数字诊疗装备等“高精尖”医疗科技研究站上“新高地”。 
  从“看上病”到“更舒心”——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指尖上的医院”送药品、送服务、送技术,预约挂号、“一站式”结算等“智慧医疗”举措将让就医效率高上去、“堵心”少一点。社会办医机构前置审批等“玻璃门”“天花板”将进一步打破,更高质、更高效的多元办医格局让百姓“有得选、选得多”。 
  从“看得起病”到“更便捷”——全国医保联网和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加速跑”。今年底前将实现符合条件的跨省异地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 
  从“谋职业”到“更幸福”——有幸福的医生,才有满意的病人。让医生“留得住、下得去”,2017年将为中西部地区招收培养5000名左右本科免费医学生,同时提升中高级职称晋升比例,使基层医务人员才有所用、才有所识;执业医师“一次注册、区域有效”将为更多医生“松绑”、为基层人才“造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深入推进,不断为老百姓提供合格医生。 
  从“治病”到“健康+”——健康旅游、医养结合迎来春天。到2020年,60岁以上老年人预计占总人口的17.8%左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积极开展老年人医疗、康复、护理,与家庭成员共同承担责任,让“空巢老人”、4000万失能老人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对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对中华民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全党全国一定要统一思想、齐心协力、开拓进取,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发出进一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动员令。 
  健康中国的推进,协奏出民族昌盛的壮丽乐章。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13亿多中国人民必将以更加健康的姿态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未来。

 

上一条      下一条

中国家庭护理功能弱化,各界共探养老服务标准化 - 2019中国(青岛)国际养老产业与养老服务博览会_青岛老博会官网_老龄产业展

  老龄化社会,在中国已经是一个不陌生的话题。据中国老龄委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到2035年,中国将进入急速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将从2.12亿增加到4.18亿,占比29%。汹涌而来的“银发潮”,对于中国老龄化社会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中国养老服务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机遇。
  10月12日,民政部社会福利中心党委书记甄炳亮、日本静冈县福祉长寿局局长高桥邦典、香港圣公会福利协会服务总监李秀霞共聚2017浙江养老服务业高峰论坛,探讨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推进养老服务质量提升。
  “从发展理念来看,当下中国养老服务领域还没有完全形成依标准工作的理念,多数养老机构管理、服务人员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专门标准化研究机构队养老服务研究还很少。”甄炳亮表示,虽然中国政府在2014年就颁布了《关于加强养老服务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但发展理念、人才队伍、标准制定、标准落实等方面均存在不足之处。
  对此,高桥邦典认为,日本早在1970年便进入老龄社会,家庭结构小型化、空巢化、家庭的护理功能逐步减弱、老年人的护理等都是日本社会已经经历过的问题,为解决这些社会性难题问题,2000年日本出台了《护理保险法》,护理保险制度正式启动。
  “通过这些年的实践,日本护理保险中的居家和社区服务支出增长十分迅速,远远超过了机构服务支出。这实际上体现了日本护理保险发展的另一个趋势,即重视居家和社区服务的发展,追求‘原居护理’,让老年人能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接受护理服务。”高桥邦典表示,目前日本大部分老年人已经实现了“原居护理”。
  由于家庭结构变迁以及人口流动等因素的影响,当前中国社会也已经出现家庭护理功能逐步弱化等问题,老年人的护理难题已悄然出现。然而,中国护理保险制度目前仍处萌芽阶段,需要加快探索和实践的步伐。高桥邦典详细阐述了日本护理保险制度以及行政部门对护理服务机构的监督情况,意在为中国构建护理保险制度以及完善护理服务体系给予更多启示和借鉴。
  此外,李秀霞也详细介绍了香港圣公会福利协会的养老服务系统、文件系统、监察机制及服务质量指标(SQS)在养老机构的体现,共享“香港经验”。
  记者了解到,根据《关于加强养老服务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中国基本建成涵盖养老服务基础通用标准,机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标准、管理标准和支撑保障标准,以及老年人产品用品标准,国家、行业、地方和企业标准相衔接,覆盖全面、重点突出、结构合理的养老服务标准体系。

上一条      下一条

山东:青岛居家养老“私人定制”, 定期有人上门陪聊 - 2019中国(青岛)国际养老产业与养老服务博览会_青岛老博会官网_老龄产业展

市北区台东街道台东六路社区工作人员日前敲开了85岁的独居老人蒋铭翰的家门,不仅给他送去了牛奶,还帮老人收拾家,陪他聊天。这是市北区专门面向辖区60岁以上独居老人和失独家庭老人的 “幸福敲门”慰老活动,以“关心慰问”为主,“实物关怀”为辅,符合条件的老人均可申请该服务,也是市北民政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的一项新服务。据悉,市北区积极探索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分兜底保障“三无”老人、困境保障(低保、低收入家庭)老人、重点保障(失能、高龄、独居)老人三步走,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急、护理等老年人居家所需的基本服务。
  蒋铭翰老人的子女在外地工作,只有过年才回家一趟,平时老人一个人生活。 “孩子不在身边,多亏了敲门活动,社区工作人员每周来两次,不仅给我送来牛奶,还帮我收拾收拾家,陪我聊聊天,日子也有了盼头。 ”老人说,自从他申请了“幸福敲门”这项服务后,每周都盼着“幸福的敲门声”。今年,市北区将“幸福敲门”列为区办实事,自9月起每周两次敲门,以“关心慰藉”为主、“实物关怀”为辅的慰老方式,开展为独居老人探视服务。“幸福敲门”活动面向年满60岁,具有市北区户籍且实际居住在市北区的独居老人和失独家庭老人群体。凡符合条件的独居老人或失独家庭老人均可在居住地所在社区申请,经街道审核公示后于次月起享受探视服务。目前,已经有近3000位老人申请该项服务。
  “独居老人是近年来备受社会关注的群体,他们身边无人陪伴,最怕的就是孤独,遇到生病或者急事难事,更需要帮忙照应的人。 ”市北区民政局工作人员介绍,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市北区投入300万元,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独居老人探视服务。上门服务的工作人员经过统一的专业培训,能准确把握老人的心理,通过和老人聊天了解老人的生活现状和困难。当敲不开门时,工作人员将第一时间和老人的家人或所在社区工作人员联系。下一步,这一活动还将纳入市北区智慧养老平台,实时查看工作人员服务情况,记录老人实际体验,给老人提供定制个性化服务,提高老人的幸福生活指数。
  据介绍,市北区户籍人口880656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2993人,占户籍人口的25.32%,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 37098人,占户籍人口的4.21%,其中失能、半失能困难老人1300余人,是典型的人口大区和老城区。政府出资为“三无”、低保、低保边缘、失独家庭中的困难老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按照老人自理程度每月给予45~60小时上门服务,困难老人每年享受价值360元的理发、洗浴等为老服务,在指定助餐点就餐每人每餐补贴4~6元,同时全区80岁以上高龄老人每年还可享受价值120元的居家服务。

上一条      下一条

国庆中秋旅游总结,个性化成趋势,康养游受欢迎 - 2019中国(青岛)国际养老产业与养老服务博览会_青岛老博会官网_老龄产业展

假日旅游消费火爆,幸福产业成色十足
  本次国庆、中秋假日叠加,构成长达八天的“超级假期”,公众旅游需求集中释放,出游热情高涨,假日旅游市场保持高位运行。据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综合测算,本次假日期间,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7.05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836亿元,按可比口径前7天与2016年同比计算,分别增长11.9%和13.9%。呈现出以下特点:
  
  1.全域旅游方兴未艾,旅游经济再创新高
  

  假日期间,大众旅游需求旺盛,全域旅游如火如荼,各地旅游接待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较去年同期均有增长。部分省(区、市)旅游接待人次和收入情况如下:
  热点省份、热点城市旅游持续火爆。辽宁省共接待游客4544万人次,同比增长9.3%;实现旅游收入259.44亿元,同比增长9.7%。江西省共接待游客6087.21万人次,同比增长13.56%;实现旅游收入368.56亿元,同比增长25.97%。山东省共接待游客7065.5万人次,同比增长14.0%;实现旅游收入559.6亿元,同比增长16.1%。湖南省共接待游客6147.32万人次,同比增长22.71 %;实现旅游收入348.64亿元,同比增长29.46%。贵州省共接待游客4614.54万人次,同比增长42.10%;实现旅游收入305.27亿元,同比增长43.52%。陕西省共接待游客5636.82万人次,同比增长7.4%;实现旅游收入296亿元,同比增长11.64%。
  新兴旅游目的地和地区快速增长。内蒙古自治区共接待游客1062.18万人次,同比增长24.49%;实现旅游收入83.33亿元,同比增长38.3%。吉林省共接待游客1558.14万人次,同比增长31.94%;实现旅游总收入103.61亿元,同比增长37.36%。宁夏回族自治区共接待游客289.31万人次,同比增长19.47%;实现旅游收入21.14亿元,同比增长23.75%。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接待游客99.1万人次,同比增长38.2%;实现旅游收入5.94亿元,同比增长49.6%。
  
  2.个性需求拉动消费,旅游休闲注重品质
  

  旅游市场“蛋糕”不断增大的同时,旅游消费结构朝着个性化、品质化的方向升级。从观光到休闲、从景点到全域,游客需求更多样、眼光更挑剔。注重体验和休闲的体育健身游、科技游、康养游、美食游以及乡村农事活动等,受到越来越多游客青睐。
  精品景区、民宿旅游扮靓乡村旅游,辽宁省盘锦红海滩旅游廊道接待游客超过35万人,门票收入2400万元,景区周边农家乐入住率在95%以上。浙江省盐官旅游度假区观潮游受到热捧,10月7日当天前往观看“一线潮”的游客达12.5万人次。杭州西湖客流量与往年相比保持平稳,甚至略有下降,而周边县市游客量上涨明显,表明游客开始注重旅游品质,选择到非热门旅游目的地错峰旅游。河南省栾川老君山景区游客剧增,景区推出“1元无人售卖农家面”吸引上千名游客前来排队就餐,场面温馨感人,文明有序。贵州省新兴主题景区成为假日旅游新增长点,都匀秦汉影视城基地接待游客25万人次,丹寨万达小镇接待26.4万人次。广西桂林阳朔燕莎航空运动营地滑翔伞飞行之旅、云南腾冲火山地质公园乘热气球观火山项目假日期间生意火爆。
  
  3.快旅慢游渐成主流,阖家出游其乐融融
  

  随着高铁和高速公路网的完善,自驾游取代团队游成为主流,告别了“走马观花”旅游时代,快旅慢游正在成为新的旅游方式。假日期间广大游客纷纷选择阖家出行,旅游让家庭更凝聚,让生活更幸福。
  假期到湖南省长沙、韶山、张家界等地旅游的外省游客比例占6成以上,仅长沙南站为旅行社预订的高铁团队票就超过3万张。广州南站前往热门景点方向的游客占65%,京广、沪昆、夏深、海南环岛等高铁沿线景区所在车站客流火爆。安徽省重点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点自驾游比例达到70%以上,省内各高速公路车辆川流不息,黄山、九华山、天柱山、芜湖方特等重点旅游景区停车场火爆,临时停车场投入使用。携程网大数据显示,假日出游人群中,亲子游客预计占总人数比重为32%,家庭游客预计占总人数比重为42%。爱彼迎网数据显示,假日期间国内共享住宿预订量增长126%,旅游由走马观花走向深度体验,“客流”消费向“客留”消费转变。
  
  4.出境客流保持平稳,自助远游深度体验
  

  出境旅游市场基本保持稳定,团队游客比例持续下降,自助游客比例持续上升,短线游比例下降,长线游比例上升,部分游客利用带薪年休假拼假出行,越来越多的出境游客不再热衷于“买买买”的购物游,而是追求深度体验。
  国家旅游局出境团队游系统及网络大数据显示,预计假日期间出境游客数将超过600万人次,其中团队游客64.19万人次。游客从近300个城市出发,到达全球88个国家和地区、1155个境外城市,排名靠前的国家依次为:俄罗斯、泰国、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排名靠前的城市依次为:莫斯科、圣彼得堡、曼谷、芭提雅、新加坡城。调查显示,部分游客利用带薪年休假组成更长的假期拼假远行,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长线旅游的增长。国人海外消费日趋理性,出境游中动辄大手笔消费的“买买买”日益减少。法国官方数据显示,赴法旅游的中国游客中,传统团队游逐渐减少,自由行迅猛增长,比例已达43%,游客更愿意追求个性化的旅行体验,希望深度了解法国的历史文化,短期的“乡村小镇游”“博物馆主题游”等自由行产品深受欢迎。同样的旅行方式变化在美国也格外明显,参观大学、看篮球比赛、观看文艺演出等成为热门选择。

上一条      下一条

最新数据:2020年我国空巢独居老人将达到1个亿 - 2019中国(青岛)国际养老产业与养老服务博览会_青岛老博会官网_老龄产业展

日前,全国老龄办政策研究部副主任李志宏指出,目前,我国的老龄化进程日趋严峻。伴随着这一进程,失能、高龄、空巢和独居等养老服务重点对象大幅增加。根据测算,4年后也就是2020年,我国的失能老年人将达到4200万,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将达到2900万,空巢和独居老年人将达到1.18亿!
  全国老龄办、民政部、财政部三部门联合发布《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成果》,这也是目前为止,样本数最多、最有价值的养老产业的基础数据。
  
  1、老年人照护需求比例
  数据:2015年,我国城乡老年人自报需要照护服务的比例为15.3%。分城乡来看,城镇老年人自报需要照护服务的比例为14.2%,农村老年人自报需要照护服务的比例为16.5%;分年龄段来看,79岁及以下的老年人自报需要照护服务的比例为11.2%,80岁及以上老年人自报需要照护服务的比例为41.0%。
  解读:老年人照护市场是养老服务重要的重中之重,也就是我们强调的刚需。未来老年人照护服务仍将是养老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农村老人、80岁以上的老人更是重点的服务对象。
  
  2、社区老龄服务需求结构
  数据:2015年,38.1%的老年人需要上门看病服务;12.1%的老年人需要上门做家务服务;11.3%的老年人需要康复护理服务;10.6%的老年人需要心理咨询或聊天解闷服务;10.3%的老年人需要健康教育服务;9.4%的老年人需要日间照料服务; 8.5%的老年人需要助餐服务;4.5%的老年人需要助浴服务;3.7%的老年人需要老年辅具用品租赁服务。
  解读:上门看病和家务服务是社区老龄服务的重点,康复护理服务,也占有非常重要的比例,心理服务和健康教育服务,是精神文化服务的两大重要内容。日间照料服务只占9.4%,这或许能够说明,为什么政府开的那么多日间照料中心,多数都关门大吉了。老年人最需要的养老服务还是上门看病、家务、康复、心理和健康教育等。
  
  3、社区老龄服务的内容
  数据:2015年,社区提供生活类服务的情况是:33.0%的社区有法律或维权服务;21.8%的社区有殡葬服务;15.6%的社区有托老服务;15.2%的社区有家政服务;5.9%的社区有老年餐桌服务;2.2%的社区有陪同购物服务;1.6%的社区有老年婚介服务。
  2015年,社区提供医疗康复类服务的情况是:37.5%的社区有健康讲座服务;35.0%的社区有上门看病服务;15.5%的社区有心理咨询服务;12.3%的社区有康复服务;7.0%的社区有上门护理服务;5.6%的社区有陪同看病服务;4.5%的社区有家庭病床服务;3.9%的社区有康复辅具租赁或出售服务。
  解读:将上述两组数据对比,就知道我们应该如何调整服务内容,我们提供的服务,是不是老人所需要的服务,只有这两项匹配了,养老服务需求才能得到更好的满足。

上一条      下一条

将老龄化转变成经济增长新动力 - 2019中国(青岛)国际养老产业与养老服务博览会_青岛老博会官网_老龄产业展

 我国应调整目前认为老龄人口成为社会负担的理念,改革现在的退休和养老制度。在自愿的前提下,通过延长他们正式或非正式的工作,增加他们的收入,提高他们自身的养老能力;同时,要不断完善老龄人口的资产结构,包括养老金、基本医疗保障、补充健康保险和其他资产等。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院长,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海闻于2017年9月15日在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智库报告厅发表演讲,探讨如何判断中国经济未来走势,并对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以及未来经济走势进行了深入分析。本次会议由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理事长、深圳市委原常委张思平主持并致辞。

  海闻分析中国当前经济状况指出,宏观经济方面政府所考虑的是四个目标: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收支平衡;并对中国经济未来十年发展前景作出展望;最后,理性分析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演讲中把难懂的经济领域问题,以大众最能理解的方式阐述,引起了强烈反响。
  城镇化、国际化和产业结构的变化
  任何一个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都要经历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海闻预测,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将继续深入,还会延续10年—20年之久,还有近20%到30%的人口将逐渐转化为城市人口,有30%以上的劳动力将从农业转向非农业。中国作为“一带一路”的倡议者,有责任引领世界经济的发展。未来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是从农业经济调整为工业经济、工业经济调整为服务业经济,高端服务业将成为未来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制造业的科技含量也将越来越高。
  海闻强调,大家不要小看服务业,不要以为服务业是一个虚拟经济,其实服务业是拉动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以前靠投资拉动经济,我们称之为生产者主权经济,以后我们靠消费拉动经济,这是一种消费者主权经济。二者的区别在于,投资反映计划,消费反映市场。而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又靠服务业来拉动。以后人们需要什么产品和服务,企业就围绕人们的需求生产什么。
  未来,城市化将是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其中,住房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将带动传统行业的发展,新城市建设带动新兴产业,还将进一步促进消费领域中的零售业、餐饮、娱乐、服装等行业获得增长。
  产业结构调整助力经济回暖
  中国会不会跌入中等收入陷阱?海闻回顾了过去中国30多年经济发展状况,结合发展经济学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说明中国当前的经济放缓是发展中经济体从传统经济到经济起飞,再到现代经济的必经阶段,对于未来既不必过于激进也不必过于悲观。“就像一个青春期的少年,(中国经济)要经历一些躁动和变化,才能迈向成熟。”海闻说。
  中国经济的新常态,意味着发展新速度,从高速到中高速发展;产业新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主到服务业与高质量制造业为主;增长新动力,从资源投入为主到以城市化、改革创新和国际拓展为主。
  海闻认为,中国目前的经济放缓,是受到长期增长趋势放缓和宏观经济周期的双重影响,而最根本的内因则是经济结构需要调整。对于宏观周期,通常可以通过刺激总需求的措施来改善,但产业结构的调整则只能从产业本身入手,从供给方面的改革来实现。经济放缓、收入差别大、社会矛盾加剧都是表面现象,根本的原因还是经济结构的问题。如果产业结构调整过来,经过几年的时间,中国经济重拾8%的增长也是可能的。
  未来养老产业空间很大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因出生率下降、预期寿命延长等原因而使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的特定社会发展过程。根据联合国定义,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7%时,通常认为这个国家进入老龄化。
  我国人口老龄化正处在加速发展时期,老年人口规模日益增加。据预测,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峰值,超过4亿,每3人中就会有一个老年人。随着经济发展,现在的老年人以及未来一段时期的老年人,与过去有很大不同。当70、80、90岁人群多起来,50、60岁人群即是年轻的老年人。一部分比较年轻的老年人完全可以继续参与经济建设,发挥他们的作用,也保证他们的收入和提高其购买能力。另外,从需求角度而言,老龄人口不一定是经济增长的负担,而完全可以成为推动银发经济的动力,并逐步形成老龄人口红利,包括人力资本投入、消费、投资等。
  海闻认为,我国应调整目前认为老龄人口成为社会负担的理念,改革现在的退休和养老制度。一方面,发挥较年轻老年人的生产潜力。在自愿的前提下,通过延长他们正式或非正式的工作,增加他们的收入,提高他们自身的养老能力;同时,要不断完善老龄人口的资产结构,包括养老金、基本医疗保障、补充健康保险和其他资产等。采取措施保证他们必要的收入,提高老龄人口的购买力。另一方面,充分满足老龄人口的需求,促进包括健康、文化、教育、旅游等养老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增长,将老龄化从社会负担转变成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上一条      下一条

随着“二胎政策”发布以来,“老龄化社会”一词总是充斥我们的视野。那么它具体指的什么呢?......... - 2019中国(青岛)国际养老产业与养老服务博览会_青岛老博会官网_老龄产业展

按照联合国的传统标准是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新标准是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7%,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在此类社会中,年轻的劳动力面临着巨大的养老压力,社会上创造财富的劳力不足,整个社会就陷入发展危机。而我国当前已从传统所认为的“人口大国”变为同样面临老龄化危机的国家,人口红利不再明显,随之加重的是上班族深有感受的养老压力。

  据央视网新闻公布数据显示:预计到204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同时,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日益明显: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到2040年将增加到7400多万人。
  老龄化在影响着我们什么?
  1、 工资!
  我们的工资是要拿一部分出来上交养老保险的,用以我们退休之后领取养老金,安享晚年余晖。但这一套机制的运转是建立在滚动型发展社会的基础上的,也就是一个时期的年轻人赡养这一时期的老人,当这群年轻人成为老人时,又会由下一时期的年轻人来赡养。这种机制下,如何应对日益加重的老龄化社会就陷入无解的僵局,因为年轻人总有不堪重负,导致机制崩坏的时候。届时,你现在的工资到底交到哪里?谁又来担负老人这一庞大群体的赡养职能?
  2、 劳动时间
  这点也是容易理解的,社会需要的总工作量增加了,劳动力又不足,增加劳动时间几乎是唯一办法。从前几年提出的延长退休年龄就已初见端倪,恐怕增加劳动强度,再发扬一波吃苦耐劳精神是当前劳动群体不可避免的。
  3、“未富先老”的社会现状
  一个社会中,“未富先老”成为普遍现象,则多少表明这个社会的激励机制不够健全。普通劳动者不能通过一生辛勤工作积累到足够的财富。那么,劳动者在工作积极性和生活幸福感方面就会大打折扣。老龄化社会在增加养老压力,压缩创造财富的劳动力所占人口比重的情况下,又加重了这一情况。
  除国家政策层面放开二胎、延长退休年龄之外,传统的应对措施还包括吸引国外劳动力移民等。当劳动力缺乏,需要大量岗位时,自然会开出更优渥的条件吸引劳动力就业,这是市场规律所决定的,只要辅以政府的政策鼓励,不难推动人口国际流动。但是可以预见,国外劳动力移民又受到国际环境、文化差异、空间限制、交流障碍等现实问题,不宜作为大计方针。那么,可否另辟蹊径,寻找突破?
  人工智能的出现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前段时间,阿尔法狗和柯洁的围棋大战引起世界瞩目。余热尚温之际,又爆出一台名为Al-Maths的机器人在22分钟内完成高考数学考卷,得分105分的消息。面对这些,我们不禁发问,在科技爆炸式地进步过程中,劳动力被取代还有多远?
  当马尔萨斯对世界人口的指数型增长表示担忧时,也没有谁预见高速发展的科技大大提高了环境承载量。虽然我们还并没有摆脱人口压力,但至少已经认识到单纯控制人口出生有其弊端,也多了寄希望于科技这一条思路。
  也许老龄化不过也像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一样,是一枚不见得会爆炸的炸弹。现在,人工智能完成编写新闻,人工智能有取代律师的趋势等消息相继被曝出。再随着人工智能在管理行业和服务行业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效率,节约了人力成本。未来还需要多少劳动力就更难有定论。

 

上一条      下一条

我国老年居住形式探索 - 2019中国(青岛)国际养老产业与养老服务博览会_青岛老博会官网_老龄产业展

摘要:在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老年人的居住问题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我国老年居住现状要求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老年居住形式:以家庭养老为核心,依托社区服务,以社会养老为保障的、以点到面的老年居住形式。
  国际上通常将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或者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7%的国家,称为老龄化国家。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人已经达到1.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以上,占全世界老年人的四分之一,已经全面进入老龄化阶段。今后我国的老龄化问题将更加突出,老年居住形式和老年住宅建设将成为居住建筑设计研究领域中一个重要课题。
  
  我国老年居住形式现状
  
  目前我国老年人口主要有四种居住形式:
  单独居住。指身体健康的老年人自理能力较强,独自居住,没有依靠任何子女或亲属。这种居住形式家庭关系单一,代际之间的干扰少,比较符合现代社会生活方式。但是随着老人年龄增大,自理能力越来越差,日常生活缺乏照料,老人就会出现寂寞孤独感。
  共同居住。指老年人与子女或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居住在一起。这种居住形式几代人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对社会稳定、家庭和睦和老人健康都有好处。但是由于社会的发展,家庭人际关系变得复杂,代际之间生活习惯和观念存在差异,又受到经济因素制约家庭住房面积不足,设施不配套,老年人的居住条件无法得到改善;同时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影响下,生存压力大,人口流动频繁,这些都限制了共同居住形式的发展。
  相邻居住。指老年人与子女或其他亲属相互独立居住但距离不远,有的甚至在同一个小区内。这种居住形式,老人和子女能保持各自的独立生活,又能经常探望和相互照料,是目前被广泛认可的老年居住形式。
  集中居住。集中居住是指老年人居住在老年性服务机构度过晚年的形式。这种居住形式大致可分为老年公寓和养老院,费用支付有社会赞助、政府拨款和个人承担三种方式。由于我国刚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性服务机构数量少,而且设施好的收费高,收费少的配套设施差、服务水平低,致使集中居住形式的养老方式在我国并不盛行。
  
  我国当前老年居住环境面临的问题
  
  第一,住宅设计单一,不能满足家庭和人的年龄变化对居住环境可变性的要求,住宅平面和空间类型无法改造,给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造成不便,不利于“家庭养老”。
  第二,住宅区环境规划缺乏人性化设计,环境和建筑细部设计缺乏对老年人特殊生理和心理需求的考虑,缺乏适合老年交流活动的室内外公共空间和场所。
  第三,社会养老机构交通不便,住房条件差,老人活动场地有限,服务质量低下,使养老机构设施利用率低。有的养老机构设施比较好,符合老年人需求,但由于价格高昂,令许多老年人望而却步。
  第四,我国经济基础薄弱且发展不平衡,社会不能提供足够的养老设施,使相当大一部分老人尤其是农村老人由于缺乏足够的养老资金,居住状况非常恶劣。
  
  老年居住问题的原因分析
  
  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良好的尊老爱老传统,“养儿防老、天伦之乐”等传统的亲情观念使很多人不能接受新的养老方式。
  建筑规划设计理念相对滞后。大部分已建住宅设计仅考虑正常人的各项需求,如通风、采光等,未把居住者的动态需求考虑进去。此外,在住宅小区的环境设计中未考虑老年人生理和心理需求,使得我国大部分的住宅设计缺乏可适应性,配套设施不完善,老年人生活不便。
  环境硬件的支持缺乏。由于我国经济基础薄弱且发展不均衡,还不能建立系统完善的社区老年服务体系,主动为老年人提供多种专门的无偿服务。如果居住环境继续维持现状,缺乏有力的社区服务支撑,让日益增多的生活难于自理的老年人居家养老就是件很可怕的事情。
  
  我国老年居住形式探索
  

  在尊重我国传统文化和家庭习俗的基础上,应考虑提供多样化的老年居住形式。以家庭养老为核心,依托社区服务,不断健全社会养老体系的、以点到面的老年居住模式适合我国国情,是一种最佳选择。
  以家庭养老为核心。第一,满足“家庭养老”需求,要更新设计观念。新建城市住宅设计要满足“家庭养老”的需要,即根据人的不同发展阶段提供合适的住所或者在住宅开始设计和建造时,就根据人的未来发展变化设定住宅的功能,把老年人可能产生的居住行为和需求变化考虑进去,既可一步到位也可以及时作出调整,使老人能安全幸福地享受“家庭养老”。第二,积极发展和探索符合人们需求的共同居住和相邻居住住宅。在设计新住宅建筑时,应尊重我国亲情和传统家庭伦理观念,鼓励子女和老人同住或相邻居住。“分得开、住得近”、“分而不远”的相邻而居无疑是最佳的老年住宅形式。第三,健全我国养老保障体制,使老年人在退休后还能享受到相应的福利保障,同时国家对赡养老人的家庭给予一定的支持。
  老年养老,居住社区将成为依托。老年人由于离开了工作岗位,活动圈子逐渐缩小,交流范围狭窄,主要依托社区和家庭,因此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使居住环境适应不同年龄阶段人们的需求,尤其是配合老年人“家庭养老”的愿望,配备相应的设施和服务,,为社区的老年人创造一个舒适、安全的生活与居住环境,构成“社区养老”的模式。住宅小区是社区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社区服务是对家庭功能的补充和完善,是家庭居住形式的扩大和延伸,社区既要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提供各种便利,同时也要针对老年人的多层次需求提供上门服务,如为老人做饭、理发、看病、读书报等。在提倡以“家庭养老”为核心的同时必须提高居住区环境支持,在居住区设计中,应尽可能多地为老年人健康生活设置必要的设施,比如交流和活动空间,休息桌椅和健身场所等。
  不断健全完善社会养老体系。传统养老机构如福利院、敬老院等收费低,一般由政府统一建造和管理,但由于制度、资金等原因,大多面积狭小、环境较差、设施缺乏、护理人员不足,同时由于传统的居家养老观念的影响,老年人大多不愿入住。随着社会发展,传统家庭养老方式的困难和障碍已经被人们所认识,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希望入住条件好,服务设施周到健全的社会养老机构。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老年养老成为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多方面支援和完善合理的对策。我们要顺应老龄化发展的趋势,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老年居住形式,完善优化社区环境和服务,健全社会养老体系,整合家庭、社区、社会资源,满足社会不同层次的需求,帮老年人度过一个和谐幸福的晚年。

上一条      下一条

智慧养老生态体系践行者苏聪:以大数据定义养老市场新格局 - 2019中国(青岛)国际养老产业与养老服务博览会_青岛老博会官网_老龄产业展

2025年,中国老龄人口将突破3亿,这是国家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中提出的预测。
  面对养老现状,“‘十二五’的成果和经验表明,仅靠建设养老院、增强服务能力或者床位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因为绝大多数的人是在家养老,这种养老只是在家生活,并没有享受到相关服务。”天津湃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天津爱迪尔软件开发有限公司CEO苏聪在接受中国网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
  《“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显示,“十三五”期间老龄事业发展目标是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结合的新型信息化养老模式。以大数据技术为支撑,创新打造符合中国国情的“智慧养老生态体系”,这也是苏聪所倡导和践行着的。
  
  老龄化形势严峻大数据成破局关键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飞速发展,庞大的老年群体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方面需求的压力越来越大。据《9073养老服务格局测算》显示,未来将有90%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选择社区养老、3%的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十二五”期间,国家针对养老政策的倾斜以及引入大量的民间资本投入到机构养老建设,3%的机构养老人群养老问题得以解决,7%的社区养老人群的生活问题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缓解。然而剩余90%居家老人,即中国养老最大的受众群体没有得到改善。苏聪在接受中国网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在“十二五”期间想通过地产、养老地产方面引导,解决服务资源不足的问题,但是“后来‘十二五’的成果和一些经验告诉我们,光靠建设养老院,增强所谓的服务能力或者是床位是解决不了中国养老的根本问题,因为绝大部分人是在家养老的。”苏聪强调,“养老资源其实更多的应该理解为一种工具,这个工具如何用对地方,大数据就是一个关键。”苏聪进一步解释,“我们的规划是希望90%的人在家养老,现在却有96%的人在家养老,并且这种‘养老’只是在家里生活,没有享受到养老的相关服务,因此需要通过大数据,来分析、研究、制定一些解决方案。”
  
  顺势而生的智慧养老生态体系
  

  2012年,偶然得知国家中组部启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苏聪激动不已,“作为一个走学术路线的研究者,一直希望能有机会把自己研发的技术和成果应用在国内的科研和产业信息化领域,这是我说的小情怀。”据悉,这项“千人计划”旨在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在国内创新创业。苏聪就此带着多年的研发项目和成果回国创办立天津爱迪尔软件开发有限公司,主持基于自主研发的新技术的多项平台及产品的研发工作,同时为政府机构、大型企事业单位、军队等设计与搭建基于大数据的综合型系统服务平台。在与中国网财经记者对话时,苏聪坦言,“实现小情怀之后,通过商业运作把投身的领域做大做强,真正让老百姓感受到科技带来的便捷,同时以技术驱动带动产业的发展,为国家的信息化建设添砖加瓦。真心的讲,就是为国家做些什么,这是我的大梦想。”随着国家提出“互联网+”概念,结合当前老龄化严峻的形势,苏聪集中技术优势整合资源,投身养老信息化服务产业,于2014年9月创办了天津湃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主要通过以云计算、大数据为基础的服务平台,助力养老产业。与此同时,作为中国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工作委员会(SSIDC)的核心委员的苏聪,提出并倡导打造符合中国国情的“智慧养老生态体系”,作为应时代要求的新形式养老服务体系顺势而生。在苏聪看来,要真正解决中国老年人养老的核心问题,作为信息化养老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统一的、标准化的、具有公信力的服务平台作为支撑,避免重复搭建碎片化的信息化平台,从而节省资源。“考虑老龄化市场服务及布局的需要,智慧养老生态体系的建立也成为了解决目前问题的关键。”
  
  打造“中国特色”完整养老服务闭环
  

  所谓智慧养老生态体系,是通过信息化手段、利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配合智能终端设备,面向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的老人,提供实时、便捷、高效、低成本的养老服务,同时建立起了一个信息化的沟通和管理渠道,使政府机构、养老机构和老人家庭三方统一在同一平台之上,提升政府管理效率,促进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为更多的老年人提供多元化、精细化的养老生活服务。作为全方位整合各产业拥有的为老服务能力的体系,核心基础是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具有广泛权威性和数据覆盖率的智慧养老一体化平台。在平台的基础上,通过资本介入及运作,与养老院、养老社区、养老地产、急救中心等服务机构展开广泛合作,打造完整的智慧养老服务闭环,以达到自我融合进化的良性发展态势,真正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智慧养老生态体系。“从产业服务目标来讲,智慧养老生态体系的打造,旨在建立起信息化时代的、以老年人各方面的养老生活需求为出发点的、全社会各方面的服务能力都协同参与的生态体系。”苏聪详细介绍到,“对于有服务需求的老人及家庭,可以通过多种客户端,简单操作即可及时查阅附近为老服务机构的情况,如服务质量、收费标准、硬件设施、评分等级、意见反馈等,通过在线选择自己需要的服务,即可与平台上的为老服务机构及时有效的对接,从而实现多元化的上门服务体验。”另外,苏聪表示,通过智慧养老生态体系的搭建与不断推动,结合O2O线上+线下的相结合运营模式,加上持续不断的积累数据与运作。在此基础上不断的获取用户反馈、优化服务能力,使该体系中的养老数据走入统一化、标准化。政府机构可以通过体系中标准化、统一化的老年相关数据(辖区内老年人口的真实数据、老年人的消费情况、低保户老人的比例等)作为发放政府为老服务补贴的基础,并能够及时有效的统筹规划与监管补贴资金的流向,使养老服务补贴资金有迹可巡、合理分配。后续以打造智慧养老生态体系的理论方向为依据,持续整合保险及金融服务进入体系,发挥金融杠杆的发动机作用,使智慧养老生态体系得以真正成形,缓解老龄化对社会带来的巨大压力。
  据悉,除了在全国各地作养老产业的信息化助力项目之外,目前苏聪旗下公司与国内两家最大级别的养老服务运营商达成战略合作,作为智慧养老生态体系的服务类实践,携手打造“线上+线下智慧养老服务体系”,打破目前养老产业信息化和模式输出以系统平台销售为核心的产业服务模式,重新定义智慧养老市场的新格局。

 

上一条      下一条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