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青岛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处长乔先华:既要扶机构也要扶老人

近年来,山东省青岛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发展迅速。依托镇街养老服务中心布局“15分钟养老服务圈”,啃下了家庭养老床位、养老助餐等硬骨头。2022年11月出台《青岛市进一步优化完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措施》,将之前工作经验固化下来。“养老服务市场是由供需双方构成的。”青岛市民政局一级调研员、养老服务处处长乔先华接受《中国民政》杂志专访时说,“2019年,青岛民政局确立了政府扶持与市场化运营相结合的机制,既要扶机构也要扶老人。”

青岛老龄化情况如何,发展养老服务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乔先华:截至2021年底,青岛60岁以上常住老年人口208.72万,老龄化率达到20.35%;80岁以上常住老年人口31.3万,占老年人口的15.3%,失能失智老年人大约10万人;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有2万人。也就是说,大量高龄老人、失能失智老人生活在家庭,同时他们对于养老服务的需求非常急迫。2019年,我们把养老服务的重点转向了居家社区领域。

2019年以来,青岛确立了怎样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发展路径?

  乔先华:明确将高龄老人、失能失智老人作为服务对象后,我们提出以街道养老服务中心为依托,建立“15分钟养老服务圈”。截至2021年10月,青岛建成136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实现了镇街全覆盖。同时,我们把养老服务的触角继续向下延伸,2022年建设了200处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目前,10.4万名老人享受助餐服务,签约家庭养老床位2.2万张。去年11月出台的措施提出服务设施提质升级,力争2024年年底前,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面积达到1000平方米以上,具备助餐、助浴、助医、助洁、助乐、全托、日托、康复辅具租赁等服务功能,居家养老服务站实现社区和行政村基本全覆盖。

  服务设施建设只是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一个方面,老年人助餐服务补贴政策、对运营机构的激励机制、扩大农村养老服务政策供给、通过信息技术提升综合监管水平等等,我们一直在做,一些经验做法也通过此次出台的措施固化下来。
经过这几年的实践,能否谈谈青岛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方面的经验?

  乔先华:我认为有3点经验:一是建立了政府扶持与市场化运营相结合的机制;二是在运营管理上,实现了医养结合,镇街养老服务中心一体化托管运营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三是在监管手段上,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了养老服务质量监管。

构建政府扶持与市场化运营相结合的机制,是基于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掣肘:老年人购买力低、机构积极性有待激发,所以,我们对供需双方给予优惠政策。

针对作为供给端的养老服务机构,主要制定了4项政策。第一,免费提供养老用房,包括镇街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养老服务站。措施出台后,我们联合国资委对国有企业闲置房产进行了摸底,低价租给街道,无偿供养老服务机构使用。第二,一次性建设奖补。根据服务人数将运营机构评估为3个等级,分别给予60万元、40万元、20万元补贴。第三,建立养老服务中心奖励机制。对养老服务中心定期评估,对评估为五星、四星、三星的,分别给予最高不超过60万元、30万元、20万元的奖励。第四,建立竞争机制、退出机制。市场发育不完全,政府固然要“扶上马、送一程”,但也要尊重市场规律。比如在辖区面积大、人口密集的镇街可以开设第二家养老服务中心,但要由不同机构运营,目的就是通过竞争提升服务质量水平。

  在需求侧,通过优惠补贴,提高老人购买养老服务的积极性。我们一共设计了75项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并委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成本核算,然后确定价格,因为没有房屋等成本,这个价格是比较低的,老人还可以享受折扣。比如被评估为2-5级的失能老人签约护理型家庭养老床位,可以享受6.5折优惠。这项政策对老人的吸引力很大,不到一个月就新签约了3000多张家庭养老床位。再比如助餐,70岁及以上老人每顿午餐可以享受3元补贴;2-5级的失能老人需要上门送餐,可享受2-4元送餐补贴。农村养老服务发展难的原因之一在于支付能力弱,在青岛,农民的养老金是每月228元。所以,我们针对农村老人出台了额外补贴政策。85岁及以上老年人每月通过青岛农村养老服务卡购买养老服务消费不低于100元,政府补贴50元;60岁以上2-5级的失能老年人每月消费不低于200元,政府补贴120元。老人购买养老服务积极性提高了,才有可能形成市场规模。
针对需求侧的补贴体现了对不同老年人的政策差异。接下来,能否具体谈谈青岛在居家社区养老机构运营管理上的经验?

  乔先华:我们在招标时,对街道养老服务中心运营组织的资质有两点要求:必须是三星级以上养老机构,必须是医保部门认定的长期护理保险定点单位。这几年,青岛养老机构发展比较快,目前共有309家;加之长期护理保险开展较早,三星级养老机构大多具备长期护理保险定点单位资质。这样就可以将专业化、高质量的医养结合服务直接送到老人家中。

在青岛,一个街道约有3-5个社区,一个镇约有10-15个行政村,每个村(社区)都规划建设养老服务站,而且由镇街养老服务中心一体化托管运营。这样能优化镇街范围内养老资源配置、降低运营成本,形成良性发展局面。

  目前,青岛136个镇街养老服务中心由45家机构运营,规模化、品牌化、连锁化运营特征明显。市北区22个街道,福山养老院运营了13个养老服务中心;青岛有40个乡镇,其中15个乡镇的养老服务中心由万林集团运营。
信息化对养老服务而言,方便快捷之外,还有助于提升质量监管,具体是怎么做的呢?

  乔先华:我们从一开始就设计了信息化监管,失能老人签约家庭养老床位时要进行适老化改造,安装智能终端。智能终端由政府出资,而且只有安装了才能享受补贴。通过智能终端,老人可以一键呼叫镇街养老服务中心寻求服务,镇街养老服务中心及市区两级可以通过视频进行实时监管,老年人家属也可以通过手机APP实时监督。2022年,我们和人社局、银联合作,在社保卡上开发养老服务功能,研发结算系统,将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相关补贴政策的优惠计算法则整合。老人取餐时一刷脸,就可以和身份信息关联起来,显示优惠后的价格,自动扣减。

谈谈您从事养老服务工作的感受。

  乔先华:2019年青岛市民政局设立养老服务处,我到了现在的岗位。回顾过去4年,我觉得,推进养老服务工作需要协调各方力量,探索创新发展更考验协调能力。比如农村居家社区养老补贴的出台,我们先就农村养老写了调研报告,转交给人大,人大常委会党组提交给市委,市委书记、市长高度重视,做出批示,帮助我们争取到了财政支持。虽然养老工作头绪多、工作量大,但感觉充实。尤其是一系列政策获得了老人好评,让我们很有成就感。总结下来,就是三句话:不怕难,不怕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从增强老年人获得感出发,最终惠及老人。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