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7日,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在上海举办第四届老龄中国发展大会,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会长、课题组组长吴玉韶教授发布了《养老机构院长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课题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专题调研,通过线上问卷调查(收集30个省,611份问卷)、个体深度访谈(面对面访谈34位院长)、多次召开线下座谈会等,收集一手数据,通过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最终形成调研报告。据悉,该调研报告是国内第一份关于养老机构院长的较为全面和完整的实证研究报告。报告聚焦深描院长群体画像、能力素质模型,同时深入了解其管理的机构所面临的挑战以及院长期盼,在此基础上,为促进养老机构高质量发展,提升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政策建议。
《报告》绘制养老机构院长群像。在参与线上问卷调研的611位院长中,女性院长占比达60%。从年龄分布来看,70后和80后是养老机构院长群体的主力军,分别占34%(207人)和33%(201人)。83%的受访者获得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43%的受访者拥有本科学历,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为5%。并且,院长从业经验较为丰富,从业年限方面,66%(403人)的院长拥有5年以上的养老行业经验,从业经验在10年以上达到32%(195人)。
从职业背景来看,养老机构院长在进入行业前多从事医疗、护理、健康等相关领域。加入养老行业前,从事企业管理者、护理人员和行政人事工作的人员较多。大多数院长在任职前曾在养老机构担任行政管理或护理岗位超过6个月。
90%的院长自评健康好;院长自述每周平均工作6.25天,每天工作时间约10小时;81%的受访院长年收入低于15万元,超九成的院长对养老行业充满信心,对养老行业前景乐观是择业首要动机。总之,院长是一群工作时间较长、收入不太高,但工作满意度很高的群体。
《报告》首次公布了院长能力素质模型,围绕合格院长需具备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特质”四大方面,对院长综合能力评价和进一步能力提升,具有指导意义。
通过线性回归发现:入住率与院长收入、院长信心、机构运营年限正相关;通过Logistic回归发现:院长年龄、机构运营年限与机构评级正相关,“盈亏平衡”和“亏损”的机构评级相对较低。通过广义线性回归(GLM)发现,年龄、每日工作时长、行业信心等对院长晋升有显著影响;受教育水平、行业信心对院长收入有显著影响。
调研显示,基于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推动养老需求的不断提升,以及国家对养老的重视与政府支持等因素,超九成院长对养老行业的发展有信心。但与此同时,养老机构高质量发展也面临一些共性挑战,主要有:政府部门多头监管加重机构负担,人力资源短缺导致运营管理压力大,社会公众对养老机构认知存偏差,养老行业扶持政策地域城乡落实不均。
《报告》指出,2024年被业界称为“银发经济”元年,如何抓住发展契机,推动养老机构高质量发展,院长们对未来发展有“六盼”。
一盼综合监管标准统一,《报告》指出,亟需完善各层级、各部门间的协调衔接机制,确立统一的标准与规范,削减冗余的重复检查与报表要求,以保障监管工作的一致性与有效性,进而有效减轻养老机构的运营负担。
二盼智慧科技助力养老,在当前信息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加大智慧养老研发投入力度,引导更多机构使用智慧养老技术,可极大提升管理效率。
三盼良好的舆论环境,通过多方努力与合力,消解公众误解偏见,提升养老行业的认可度与接纳度,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养老机构也可尝试打造自媒体平台,建立运营传播矩阵,开展品牌传播等。
四盼清晰的职涯发展路径,目前我国尚缺乏针对院长的清晰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规划,下一步,在完善院长能力素质模型,明确职业化的准入门槛,构建专业化、系统化的培养体系,建立更多官方认可、高层次的学习交流平台等方面都大有可为。
五盼完善的法律法规,我国尚缺专门针对养老机构维权的法律法规,遭遇“养闹”等情况较难处理。因此,应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机构立法,为养老机构提供必要的法律保护,确保其在面对各类复杂情境时,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保障养老服务业的健康、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六盼养老金融创新支持机构发展,特别在养老产业金融方面,期盼金融机构积极探索新模式,加大对轻资产为主的智慧科技养老企业、中小机构的帮扶力度,解决“融资难”问题;进一步推动养老REITs发展。
2024年初,复旦大学成立课题组,围绕养老服务体系的中坚力量——养老机构院长开展研究,并举办了第一期“闻道”养老机构院长高级研修班,携手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举办首届中国养老院院长大会。
来源: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 通讯员:杨丽君
山东养老展
2025中国山东(青岛)国际康养产业博览会以崭新的面貌迎来第十年。博览会规划展示面积20000+平方米、500家知名企业和超30000人次专业观众现场参会。欢迎广大康养品牌咨询参会,抢占黄金展会,迎接市场蓝海。明年夏天,我们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