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坐骨神经损伤的临床研究进展 - 2019中国(青岛)国际养老产业与养老服务博览会_青岛老博会官网_老龄产业展

坐骨神经损伤修复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由于神经再生速度慢、周围组织水肿粘连、肌肉萎缩等原因限制,目前临床疗效仍不满意。现本文对近年来坐骨神经损伤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做如下综述。

一、非手术治疗

1.1 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早期应用的药物,可以减轻局部炎症,改善损伤神经周围微环境,减少组织水肿粘连等,局部应用可达到更好的疗效。神经营养因子可促进神经损伤后远端神经再生,步行试验发现其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体外实验发现其可促进轴突生长。

李强等发现神经生长因子 (nerve growth factor,NGF) 在周围神经再生过程中可促进血管生成,认为这可能是通过刺激成纤维母细胞分泌多种血管生成因子所致。目前对于神经营养因子联合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研究多还处于实验室阶段,但是已经显示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M akoukji 等发现锂剂作为一种糖原合成酶激酶 3β(GSK3β) 抑制剂可以影响 wnt /β-cate-mn 信号通路,进而刺激外周髓鞘基因的启动子活性、转录物和蛋白合成,促进坐骨神经损伤恢复。近年来,许多研究证实他克莫司亦可促进神经损伤修复,为损伤部位提供良好的微环境。

Que 等通过研究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他克莫司的修复作用,发现可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进而抑制疤痕组织形成。他们认为他克莫司以剂量依赖的方式同时激活 c-Jun 氨基末端激酶 (Rat c-Jun N-terminal kinases,JNK) 和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 (ext racellularregulatedprot Einkinases,ERK),胱天蛋白酶 -3 (caspase-3) 裂解,导致成纤维细胞的细胞凋亡,进而抑制损伤后坐骨神经疤痕形成。

申屠刚等发现他克莫司可促进有髓纤维及无髓纤维的再生,提高形态学恢复。他克莫司作为一种强效免疫抑制剂为临床治疗坐骨神经损伤提供了新的进展,在应用时应注意其副作用,另外考虑到其对于神经损伤修复具有剂量依赖性,如何更安全地使用他克莫司,仍需进一步研究。

1.2 物理治疗  

电刺激疗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种周围神经损伤,通过束激施旺细胞,导致促进轴突生长的神经因子增加,提高神经修复的速度和效果。张玮等发现其可促进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 的表达,进而减轻 1 型肌纤维的萎缩。刘圣凤等发现低频电刺激可改善功能恢复。

张素娟等发现微波治疗坐骨神经损伤处可以使脊髓内生长相关蛋白(growthassociated protein43,GAP-43) 表达增加,影响 G 蛋白活性及钙调素释放,进而促进突触再生及神经修复。

Huang 等发现电刺激疗法对迟发型的坐骨损伤亦有良好疗效,实验中电刺激组的再生轴突数目及直径、髓鞘厚度、感觉神经元等均明显增加,肌肉动作电位(腓肠肌)和神经传导速度的振幅也得到加强,且肌肉萎缩明显改善,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增加,证明电刺激对迟发型外周神经损伤有良好效果。

光生物调节作用已得到普遍共识,适当的光治疗可促进周围神经再生、肌肉的神经再支配及功能恢复。Peterson 等研究发现红外线可刺激神经恢复,但其敏感性较低,平均每条神经仅存在 2~3 个敏感区域,反复使用短时间高能量的脉冲红外线可增强红外线作用。

现已证实超声波的促进神经修复作用与其刺激多种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有关,Chen 等认为超声波可刺激受损组织与施旺细胞产生 NGF,进而提高施旺细胞合成、分泌 NGF 功能并促进 NGF 进入轴浆以促进神经修复。

Jahromy 等亦发现超声波可刺激睫状神经营养因子 (ciliaryneurotrophicfactor,CNTF) 的表达,这可能与超声波的空化效应有关,通过直接影响细胞膜及酶反应活性,改变细胞内信号传导。适度的运动训练可改善组织供血,防止粘连,已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治疗手段。

Bonetti 等发现平衡和协调训练可提高坐骨神经再生,恢复并防止比目鱼肌萎缩,改善肢体性能。Albert 等研究证实适度适量的运动训练可改善临床症状。单一物理因子治疗往往临床疗效欠佳,目前临床多采用多种物理因子结合方法治疗坐骨神经损伤。

二、手术治疗

2.1 神经移植

长间隙的坐骨神经损伤,一般需要通过手术介入治疗为轴突细胞的再生提供基础。其中,白体神经移植是治疗周围神经缺损的“金标准”,但白体神经来源有限,属于创伤性治疗,可能造成供体神经相应区域的功能障碍。

对此,陈冠军等采用优化去细胞法处理异体神经后,进行手术修复坐骨神经缺损,术后观测坐骨神经功能指数、神经传导速度,免疫组化染色 CD8-_-T 细胞、巨噬细胞及 S-100,分析发现此方法处理后,可达到免疫耐受,实验组较对照组恢复情况良好。

2.2 干细胞治疗  

干细胞作为一种多潜能原始细胞,可分化成特定组织的各种细胞类型,在多种实验性神经损伤中产生积极影响,但应选择何种干细胞仍未形成一致看法。Dadon 等认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坐骨神经损伤及其他神经疾病十分具有前景。

2.3 组织工程

近年来,随着神经组织 T 程技术的发展,神经支架材料的不断研发,神经导管修补缺损神经已经成为新的研究热点。Zhu 等使用全氟三丁胺 (Perfluorotributylamine,PFTBA) 模型修复大鼠的坐骨神经损伤(15mm),可提高嗅鞘细胞的接种效率,增强嗅鞘细胞的促进神经再生作用,使其在长间隙坐骨神经损伤中明显促进神经的再生及功能恢复。

此外,PFTBA 亦可直接作用于轴突细胞促进其再生,且尚未发现其对神经导管的血管形成造成不利影响。

三、基因治疗

李培建等发现基因转染后可正常表达,提供了为坐骨神经损伤部位获取大量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 的新方法,进而改善损伤神经轴突及髓鞘的再生情况,有效促进神经修复。Lopes 等通过电脉冲法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基因转染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处,有助于神经支配和肌肉活动的改进。

四、联合治疗

俞红等研究超短波及电刺激联合神经生长因子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疗效,发现联合治疗组坐骨神经功能指数、神经传导速度及再生神经的形态、髓鞘及纤维直径等均获得明显改善。Haastert 等发现短时低频电刺激用于坐骨神经修复术后,可改善手术效果,加速轴突再生、肌肉功能恢复及髓鞘形成。

王剑等通过分析糖皮质激素联合物理电针治疗坐骨神经损伤患者,发现联合治疗组较单独药物组疗效佳,明显有益于运动功能恢复。

五、结语

坐骨神经损伤后的神经再生及功能恢复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题,疗效欠佳。近年来组织 T 程技术发展迅速,已成为人们研究的新热点并逐步应用到临床,其治疗效果已得到认可;物理治疗因其安全无创性等特点逐步受到人们重视,应注意将物理疗法与药物、手术等其它多种治疗方法相结合,通过综合治疗,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在治疗中应注意不同方法的适应症及注意事项。相信随着康复医学的进步,物理治疗、基因 T 程、细胞 T 程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及多种治疗手段协同作用研究的不断进展,坐骨神经损伤的治疗将会有新的进展。

上一条      下一条

手法治疗联合康复治疗对反复踝关节扭伤者有益 - 2019中国(青岛)国际养老产业与养老服务博览会_青岛老博会官网_老龄产业展

对于踝关节反复扭伤患者,治疗的目标是预防慢性疼痛、避免踝关节不稳定性和减少重复损伤。早期本体感觉训练和力量训练能减轻症状和预防症状进一步进展。既往研究已经证实,在进行本体感觉训练和力量训练之后,踝关节的稳定性和关节活动度都能得到显著改善。

除了康复治疗之外,关节松动训练和足 / 踝关节手法治疗也是针对踝扭伤的有效治疗方案。然而,目前还没有证据能证实在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手法治疗是否能额外改善患者的疼痛和功能。

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比较手法治疗联合康复治疗与单独康复治疗对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来自于南非德班科技大学的 Lubbe 等设计了相关研究,并将研究发表在 J Manipulative Physiol Ther 2015 年 1 月的在线期刊上。

本研究为评定者盲的平行随机对照研究。研究者共纳入了 33 例反复发生踝关节扭伤的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仅接受康复治疗(平衡板训练、协调训练和力量训练),另一组接受手法治疗联合康复治疗。两组患者的康复方案都为每日一次,为期 4 周的治疗。而手法治疗组的受试者在治疗期间内,在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额外接受 6 次手法治疗。

本研究的主要终点事件为足踝残疾指数量表和视觉模拟疼痛量表,次要终点事件为踝关节活动情况。评估在入组时和治疗后第五周内进行。

组间分析证实,经过为期 4 周的治疗之后,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和踝关节活动受限出现的频率得到了显著改善,而足踝残疾指数则没有出现显著改善。

本研究结果证实,在反复踝扭伤踝关节不稳定的患者中,在接受手法治疗联合康复治疗之后,短期内疼痛和关节受限的次数较前显著改善,但是其踝关节功能并未得到显著改善。

本研究的临床意义在于在反复踝关节扭伤的患者中,在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手法治疗对患者的疼痛和关节活动度受限改善有益。

上一条      下一条

电子内视镜可有效区分连续性吞咽类型 - 2019中国(青岛)国际养老产业与养老服务博览会_青岛老博会官网_老龄产业展

以往已经有很多研究报道了遵照指令吞咽液体食物的生理机制。遵指令吞咽是单个的不连续的吞咽动作,但事实上,在日常活动中,人们吞咽液体食物时,通常为用杯子或吸管连续喝液体食物且中间没有停顿的连续吞咽模式。

电视透视检查(VF)电子内视镜(VE)是评估吞咽功能可靠的精确的方法。发生误吸的危险取决于食物的类型、食团的体积、喝的方式。相对不连续吞咽,连续吞咽引发误吸的风险更高,但是,连续吞咽的研究是非常有限的,并只在 VF 下进行。

为了使用避免射线暴露的 VE 对连续的吞咽类型进行分类,并与 VF 所得结果进行比较,确定 VE 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来自 日本东京医学牙科大学老年医学与口腔康复系的 Susa 博士及其研究团队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发表于 Am J Phys Med Rehabil 2015 年 1 月的电子期刊上。

本研究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研究使用 VE 和 VF 观察 21 位健康成人连续用吸管喝液体的过程,进行顺序吞咽的分类。每个吞咽过程在 VF 下分为 L- 节段型(吞咽后喉前庭打开)或 L- 持续型(吞咽后喉前庭继续关闭),在 VE 下分为 V- 节段型(吞咽后腭咽打开)或 V- 持续型(吞咽后腭咽继续关闭)。研究第二部分为使用VF和VE对 10 个健康成人的吞咽过程进行评估,比较 2 种方法的信度和效度。

研究发现 128 次吞咽动作中在 VF 下有 94 次 L- 节段型(吞咽后喉前庭打开),34 次是 L- 持续型(吞咽后喉前庭继续关闭)。在 VE 下有 95 次是 V- 节段型(吞咽后腭咽打开),33 次是 V- 持续型(吞咽后腭咽继续关闭)。

在吞咽后喉前庭持续闭合的类型中,吞咽启动时食团前沿下行的更深。在 VF 图像中喉前庭闭合与在 VE 图像中腭咽闭合的图像,在 128 次吞咽中有 127 次是相符的。在第一个、第二个研究中所有受试者均出现相同类型的吞咽模式,组间和组内的信度是高的。

因此,研究认为在连续性吞咽类型分类中 VE 显示了很高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 VF 的替代。

上一条      下一条

缩唇呼吸能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呼吸功能 - 2019中国(青岛)国际养老产业与养老服务博览会_青岛老博会官网_老龄产业展

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中,虽然缩唇呼吸有助于减少患者在静息状态下的呼吸率,以及改善血氧饱和度,但是这种训练方式对于动态下肺的充盈和患者的运动耐力的影响究竟如何,目前这方面的证据还属不足。

因此,为了评估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中,当其进行高强度的运动时,缩唇呼吸对于其运动耐力、呼吸模式、肺的过度充盈和动脉血氧饱和度等的影响,来自于巴西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的 Guimaraes 等设计了相关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发表在 Eur J Phys Rehabil Med 2015 年 2 月的在线期刊上。

本研究为随机交叉研究,在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的呼吸生理实验室内进行。研究者纳入了 40 例处于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的受试者,其年龄介于 40 至 75 岁,FEV1<60%。

当受试者在电动功率自行车上进行恒定强度的运动时,受试者进行缩唇呼吸训练和呼吸控制训练。评定的内容则包括患者在静息状态和运动达峰时刻的动态肺充气、氧饱和度和呼吸模式分别进行了记录。

在进行缩唇呼吸训练时,有 9 例受试者的耐力时间增加超过了 25%,将这些患者归类于改善组。与非改善组的受试者相比,这些患者的呼气峰流速(EPF)更低。EPF 的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提示将预测值的百分比作为临界值时,其区分改善组和非改善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最佳。研究者观察到在为 EPF 预测值的 47.7% 时,此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 61% 和 88%。

在改善组的受试者中,当达到等时线时,与呼吸控制训练方式相比,缩唇呼吸训练能增加受试者的吸气量和氧饱和度,同时降低患者的呼吸频率。而在非改善组的受试者中,在缩唇呼吸时会出现胸腹节律的不同步。

在训练达峰值时,对改善组的受试者而言,缩唇训练能改善动脉氧饱和,而呼吸模式未出现明显变化。

本研究结果指出,低 PEF 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中,缩唇呼吸训练能降低患者进行亚最大强度训练时肺的过度充盈,并且能改善患者的运动耐力、呼吸模式和动脉氧饱和。

本研究结果的临床价值在于,在某些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中,采用缩唇呼吸训练能改善其运动耐力。PEF 测量能帮助预测患者是否适宜进行缩唇呼吸训练。

上一条      下一条

GRASSP 量表:专为颈髓损伤设计的上肢功能评价量表 - 2019中国(青岛)国际养老产业与养老服务博览会_青岛老博会官网_老龄产业展

在颈髓损伤之后,患者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会导致上肢功能的受限,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独立性,限制他们的参与性,最终导致其生活质量的降低。

既往的研究已经证实四肢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改善与其生活质量的改善显著相关。纵向研究则提示在颈髓损伤患者中,虽然上肢功能恢复的情况各不相同,但一般认为在损伤后第一个月内功能改善最为明显。

目前,有数个量表可以用于颈髓损伤患者上肢功能的评价,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仅有少数的量表是为脊髓损伤患者而设计的。而力量、感觉和抓握功能分级和评估(GRASSP)是专门用于评价四肢瘫患者预后的工具,通过该量表的评估可以反映出脊髓损伤患者的功能是如何随着时间而变化的,也能评价患者对一些上肢复杂任务的完成情况,这一部分评价内容符合 ICF“活动和参与”的评价标准。

因此,为了评价 GRASSP 在评估颈髓损伤患者上肢功能在损伤后第一年内变化情况中的应用,来自于Switzerland 截瘫中心临床研究部的 Velstra 博士等设计了一个欧洲多中心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发表在Neurorehabil Neural Repair 2015  1 月的在线期刊上。

本研究是在欧洲进行的一个前瞻性、纵向多中心研究,研究所纳入的受试者为颈髓损伤患者,在其损伤后第136  12 个月时分别应用 GRASSP 量表进行评估。研究者将 GRASSP 量表分别与上肢运动功能(UEMS)、轻触觉评分、国际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ISNCSCI)、脊髓损伤独立性评估 - 自我照料评分(SCIM-SS)和医师预后评定量表(CROM)的相关内容进行比较,并进行了分析。

研究者功能纳入了 74 例受试者。在所有的评估时间点上,GRASSP 都能很好的反应出患者力量、感觉功能和抓握功能的改善。与之相对,UEMS  LT 则不能很好的反应出患者功能的改善。GRASSP  UEMSLT SCIM-SS 在每个评估时间点的相关性都很好,GRASSP 的评估结果也与 CROM 的结果一致。在损伤后第 1 个月和第 3 个月时,GRASSP 抓握功能和运动功能恢复最为显著。

本研究结果指出,在颈髓损伤患者中,采用 GRASSP 量表进行评估能很好的反映出患者肌肉力量和抓握功能的变化情况,因此,推荐将该量表用于颈髓损伤患者的随访中。

上一条      下一条

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吞咽困难 - 2019中国(青岛)国际养老产业与养老服务博览会_青岛老博会官网_老龄产业展

在脑卒中后的患者中,吞咽困难是常见症状。若不进行治疗,吞咽困难会延迟患者的功能恢复,也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尽早确定吞咽困难的存在,并及时对其进行治疗,这对于脑卒中患者恢复是至关重要的。既往研究报道,电刺激是咽性吞咽困难的一种治疗方式,但是神经肌肉电刺激(VitalStim)治疗对吞咽苦难的治疗价值究竟如何,目前还缺乏证据支持,因此需要进行进一步的针对性研究。

为评价在脑卒中后存在吞咽困难的患者中,经皮神经电刺激和传统吞咽治疗方案的治疗有效性,来自于美国的李博士等设计了相关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发表在 Eur J Phys Rehabil Med 2015 年 2 月的在线期刊上。

本研究为随机对照研究,研究在大学的附属医院内进行。研究者共纳入了 135 例诊断为吞咽困难的患者,他们的年龄介于 50~80 岁之间。研究者将 135 例受试者随机分为三组,一组接受传统的吞咽治疗(45 例),第二组为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组(VitalStim 组,45 例),第三组为联合治疗组(传统吞咽治疗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45 例)。

传统吞咽治疗方案包括基本的训练和直接食物摄入训练。电刺激治疗由作业治疗师完成,应用的是改良手持电池式电刺激治疗仪。在受试者接受治疗之前和治疗后 4 周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表面肌电图(sEMG)、标准吞咽测试(SSA)、荧光视频吞咽测试(VFSS)和视觉模拟量表评估。

研究者最终纳入了 118 例存在吞咽困难的患者,其中传统治疗组和 VitalStim 组分别有 40 例患者,联合治疗组为 38 例患者。在治疗后,患者的表面肌电值、SSA 和 VFSS 评分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在经过 4 周的训练之后,与其他的两组相比,联合治疗组的受试者在 sEMG 值、SSA 值、口腔期时间和咽期时间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意义。本研究中的数据提示,VitalStim 治疗联合传统吞咽功能训练或许能给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患者带来治疗获益。

本研究的临床价值在于证实了在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患者中,经皮神经电刺激联合传统的吞咽功能训练能显著改善其吞咽功能。

上一条      下一条

病例学习:“网球肘”一例 - 2019中国(青岛)国际养老产业与养老服务博览会_青岛老博会官网_老龄产业展

近日由 Michael Hsu 等人提供的一则关于网球肘的病例发布在 AuntMinnie 影像学的网站上,对临床较大的指导意义。

基本病史:男,59 岁,右肘部疼痛,行右肘部 MRI 扫描如下。

病例学习:“网球肘”一例 - 2019中国(青岛)国际养老产业与养老服务博览会_青岛老博会官网_老龄产业展

病例学习:“网球肘”一例 - 2019中国(青岛)国际养老产业与养老服务博览会_青岛老博会官网_老龄产业展

病例学习:“网球肘”一例 - 2019中国(青岛)国际养老产业与养老服务博览会_青岛老博会官网_老龄产业展

病例学习:“网球肘”一例 - 2019中国(青岛)国际养老产业与养老服务博览会_青岛老博会官网_老龄产业展

病例学习:“网球肘”一例 - 2019中国(青岛)国际养老产业与养老服务博览会_青岛老博会官网_老龄产业展

MRI 特点:伸肌总腱起始处变粗,其内信号增高,与中度肱骨外上髁炎信号改变相似。外侧副韧带完整。

鉴别诊断:轻度肱骨外上髁炎;中度肱骨外上髁炎;重度肱骨外上髁炎

诊断:中度肱骨外上髁炎

解剖:桡侧腕短伸肌(ECRB),指总伸肌和尺侧伸肌形成联合肌腱,与小指伸肌和旋后肌共同组成伸肌总腱,固定在肱骨外上髁和外侧髁上嵴的前方。ECRB 分布在伸肌总腱的最深和最前面,在肘关节伸屈时,其底面沿肱骨小头的外侧缘滑动。

肱骨外上髁炎一般累及 ECRB,其次是指总伸肌腱。起始处邻近肱桡肌和桡侧腕长伸肌。外侧副韧带符合体由桡侧副韧带,环状韧带,附属外侧副韧带和分布在 ECRB 深部的尺侧副韧带外侧组成。

临床特点:

“网球肘”一般是肘关节伸张时反复的反掌和前臂旋前动作,尤其是 ECRB 部位承受过大的内翻压力等诱因引起。不成熟的修复反应导致小的撕裂和进展性退化,最终发生肌腱变性(不是肌腱炎,因为缺乏炎性成分。)另外,ECRB 在肱骨小头的外侧部对面,其表面易受损伤;肌腱的表面缺乏血管分布,这加速了其退化的进程。

“网球肘”是肘关节外侧部疼痛最常见的原因。

“网球肘”多发于 40 到 50 岁,男女发病率相同。

外侧肘关节疼痛伴发 ECRB 起始部触压痛(距外上髁中点 1cm 处)

在较严重的案例中一般与尺侧副韧带的外侧部和桡侧副韧带的撕裂相关。

影像特点

MRI 表现 伸肌总腱和外侧韧带在所有序列上一般呈均匀低信号。

肌腱变性:肌腱(多见于 ECRB)伴或不伴增厚,其内 T1/T2 呈中等信号。

部分或全层撕裂时在上肌腱表现为部分或全层的液体信号,伴发弥漫性肌腱变薄。

不同分级:

轻度—肌腱变性或低级别部分撕裂(低级别撕裂一般累及小于 20% 的肌腱的厚度)

中度—中等级别部分撕裂(累及 20%-80% 的肌腱厚度)

重度—高级别部分撕裂或全层撕裂(累及大于 80% 的肌腱厚度)

尺侧副韧带外侧部相关的撕裂会造成外侧旋转不稳。

超声表现:

超声一般采用肘关节弯曲和前臂旋前位,横向和纵向扫描。

ECRB 是伸肌总腱最前方的纤维组织。

肌腱变性—肌腱增粗,伴发出血,呈不均质性。

撕裂—因缺乏正常纤维结构和邻近肌腱的断裂,超声呈低回声或无回声。

周围可有水肿及钙化。

分级与 MRI 的表现相同。

治疗 

保守治疗—休息 / 冰敷,非甾体抗炎药,注射类固醇,或夹板 / 拉近外加康复。

其他疗法—注射自体血或富含血小板的血浆,超声引导下的肌腱切断术,体外冲击疗法,和离子透入疗法 / 超声药物透入疗法。

手术治疗—如果保守治疗 6~8 个月无效则采取手术治疗(退化肌腱的释放和清创)。

上一条      下一条

步行功能和二便功能障碍显著影响脊髓损伤患者预期寿命 - 2019中国(青岛)国际养老产业与养老服务博览会_青岛老博会官网_老龄产业展

高位脊髓损伤四肢瘫的患者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也无法自行驱动轮椅;损伤平面较低的四肢瘫患者可以在帮助下自行驱动轮椅;而完全性截瘫的患者不仅可以自行操控轮椅,日常生活也能自理。但是这些患者无一例外都存在神经源性膀胱和肠道。

在脊髓损伤患者中,如果其功能分级为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D 级,那么既往的研究认为这些患者在平均寿命上具有同质性,因此他们的功能不存在显著差异,同样对这些患者的医疗处理也不存在差异。但是既往针对这一患者群体却没有进行过相关的研究。

步行功能和二便功能障碍对患者生存有何影响?如何评价不同亚组患者的预期寿命?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的生存是否会得到改善?为了试图回答上述问题,来自于美国阿拉巴马大学的 Shavelle 博士等设计了相关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发表在 Am J Phys Med Rehabil 3 月的在线期刊上。

研究者在脊髓损伤数据库中纳入了 8206 例 ASIA 分级为 D 级的患者的数据,这些患者都不依赖于呼吸机,并且在损伤后的存活时间超过一年。研究观察的时间为 1970 年至 2011 年,在此期间,研究者随访了 114739 人 - 年,观察到的死亡为 1730。

研究者应用与时间相关的生存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来确定危险因素对不同亚组的影响、评估不同亚组中的时间趋势,以及估计不同亚组的死亡率。

研究分析指出与轮椅依赖的患者相比,具有步行能力(独立步行或在辅助装置帮助下步行)的患者的生存期更长。与间歇导尿的患者相比,留置导尿的患者的死亡风险增加。对于那些无需辅助就能步行且不需要导尿管的患者而言,其预期寿命为健康人的 90%。而对于那些依赖于轮椅活动的患者的预期寿命和截瘫的患者相似,为健康人的 75%。

本研究结果指出,在 ASIA 分级为 D 级的脊髓损伤患者中,预期寿命与步行能力和是否需要导尿管密切相关。

上一条      下一条

腰痛患者更适宜进行低负荷运动控制训练 - 2019中国(青岛)国际养老产业与养老服务博览会_青岛老博会官网_老龄产业展

腰痛是一种常见病,腰痛患者在进行运动控制训练时,经常会出现异常和引发疼痛发生的运动模式。

既往研究已经证实在腰痛患者的康复治疗中,纳入认知治疗是非常重要的。此外,既往研究已经证实在对患者进行了疼痛生理学的相关教育后,患者对疼痛的态度会出现改变。

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在腰痛患者中,低负荷运动控制训练(LMC)和高负荷抬举(HLL)训练的疗效,并且也将患者关于疼痛机制的患者教育也纳入治疗方案之中,为了观察这种治疗方案的效果,来自于瑞典诺尔兰诊所健康中心的 Aasa 等设计了相关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发表在 J Orthop Sports Phys Ther 2015 年 2 月的在线期刊上。

本研究为随机对照研究。本研究共纳入了 70 例反复腰痛发作的患者,根据他们疼痛的主要模式都被确诊为伤害性机械性疼痛,研究者将上述受试者随即分为 LMC 训练组或 HLL 训练组。这些受试者在 8 周的治疗时间内接受了 12 次治疗。在治疗的同时,研究者还对患者进行了关于疼痛机制的患者教育。

在治疗前后,研究者都对受试者进行了评估。主要终点评估事件是在过去的 7 天内患者的活动能力(患者功能评定量表)和平均疼痛程度(视觉疼痛模拟量表)。研究的次要终点事件为体能测试,包括腰部和骨盆区域的一项力量测试、三项耐力测试和七项运动控制测试。

无论是采用何种治疗方案,接受治疗的患者在疼痛程度、力量和耐力上都得到了显著改善。与 HLL 训练组的受试者相比,LMC 训练组的受试者在患者功能评定量表上的改善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意义。但是在疼痛程度、力量和耐力(三项中的一项)上两种训练方式不具有显著差异。

然而,在运动控制方面,LMC 组的受试者通过训练得到了改善,而 HLL 训练组的受试者则没有得到改善。

本研究结果指出,在腰痛患者中,与 HLL 训练相比,LMC 训练在改善运动度、运动控制和肌耐力上的效果更佳,但是在疼痛缓解、肌力改善或耐力改善上,两种训练方式不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的证据等级为 2b-。

上一条      下一条

亚低温疗法可改善围产期窒息儿童神经发育 - 2019中国(青岛)国际养老产业与养老服务博览会_青岛老博会官网_老龄产业展

围产期窒息性脑病与高死亡风险或早期神经系统发育障碍密切联系。在存活儿中,常遗留脑瘫、功能性残疾以及认知功能障碍等神经系统后遗症。

在一些针对明确患有窒息性脑病的婴儿的随机对照试验中,亚低温疗法可在 18  24 月龄时可以减少死亡及致残风险并增加残疾患儿生存率。然而,早期神经系统发育的评估在之后的随访中可能会改变。短期的观察研究中的改善情况可能仅仅是暂时的。新生儿亚低温疗法的长期疗效缺乏数据支持。

在最近针对自出生起就给予亚低温疗法的 6  7 岁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一项研究,发现采用亚低温疗法的儿童比对照组有较高的存活率。但是,两组在死亡的复合主要中点没有明显区别。

伦敦大学医学院 Azzopardi 教授等进行了一项针对自出生起就给予亚低温疗法的 6  7 岁儿童神经系统发育的研究,发现亚低温疗法可长期改善神经系统发育情况。该文章发表在 2014 年 7 月 10 日的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上。

将胎龄至少 36 周的患有围产期窒息、脑电图异常的 325 例婴儿,在出生后 6 小时随机分组,接受直肠慢复温的亚低温疗法(试验组)接受标准治疗(对照组)。亚低温疗法通过在婴儿身上覆盖冷却毯,使直肠温度保持 33℃—34长达 72 小时在这些儿童 6 —7 岁时,通过韦氏学龄前儿童和初级智力测试、运动功能分级系统等评估其神经系统发育情况。

研究发现,亚低温治疗组 145 例儿童 75 例52%)IQ 得分在 85 分以上,对照组中 132 例儿童中只有 52 例39%)IQ 得分达到 85 分以上。亚低温疗法组儿童中死亡率与对照组相似(分别为 29%  30%。亚低温治疗组儿童无神经系统障碍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分别为 45%  28%)。

在存活儿中,亚低温组儿童相对于对照组儿童患脑瘫的风险显著降低,患中重度残疾的风险更低(分别为 22% 37%);而且亚低温治疗组儿童的运动功能得分也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儿童健康状况评价和心理测试结果无显著差异。亚低温疗法可改善围产期窒息儿童神经发育 - 2019中国(青岛)国际养老产业与养老服务博览会_青岛老博会官网_老龄产业展
 1. 参与调查及分析结果

该研究表明,围产期窒息后亚低温疗法有助于改善儿童发育期间神经系统发育情况。

 IQ 测试结果作为优先评估,意味着当评估者认为受试儿童依从性不是很好时,其他测试可能被简略。因此,该研究结果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没有足够的说服力。

然而,该研究为围产期窒息儿童接受适当的亚低温疗法,从而改善其神经系统发育及生存率提供了理论支持。

上一条      下一条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