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亚低温疗法可改善围产期窒息儿童神经发育 - 2019中国(青岛)国际养老产业与养老服务博览会_青岛老博会官网_老龄产业展

围产期窒息性脑病与高死亡风险或早期神经系统发育障碍密切联系。在存活儿中,常遗留脑瘫、功能性残疾以及认知功能障碍等神经系统后遗症。

在一些针对明确患有窒息性脑病的婴儿的随机对照试验中,亚低温疗法可在 18  24 月龄时可以减少死亡及致残风险并增加残疾患儿生存率。然而,早期神经系统发育的评估在之后的随访中可能会改变。短期的观察研究中的改善情况可能仅仅是暂时的。新生儿亚低温疗法的长期疗效缺乏数据支持。

在最近针对自出生起就给予亚低温疗法的 6  7 岁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一项研究,发现采用亚低温疗法的儿童比对照组有较高的存活率。但是,两组在死亡的复合主要中点没有明显区别。

伦敦大学医学院 Azzopardi 教授等进行了一项针对自出生起就给予亚低温疗法的 6  7 岁儿童神经系统发育的研究,发现亚低温疗法可长期改善神经系统发育情况。该文章发表在 2014 年 7 月 10 日的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上。

将胎龄至少 36 周的患有围产期窒息、脑电图异常的 325 例婴儿,在出生后 6 小时随机分组,接受直肠慢复温的亚低温疗法(试验组)接受标准治疗(对照组)。亚低温疗法通过在婴儿身上覆盖冷却毯,使直肠温度保持 33℃—34长达 72 小时在这些儿童 6 —7 岁时,通过韦氏学龄前儿童和初级智力测试、运动功能分级系统等评估其神经系统发育情况。

研究发现,亚低温治疗组 145 例儿童 75 例52%)IQ 得分在 85 分以上,对照组中 132 例儿童中只有 52 例39%)IQ 得分达到 85 分以上。亚低温疗法组儿童中死亡率与对照组相似(分别为 29%  30%。亚低温治疗组儿童无神经系统障碍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分别为 45%  28%)。

在存活儿中,亚低温组儿童相对于对照组儿童患脑瘫的风险显著降低,患中重度残疾的风险更低(分别为 22% 37%);而且亚低温治疗组儿童的运动功能得分也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儿童健康状况评价和心理测试结果无显著差异。亚低温疗法可改善围产期窒息儿童神经发育 - 2019中国(青岛)国际养老产业与养老服务博览会_青岛老博会官网_老龄产业展
 1. 参与调查及分析结果

该研究表明,围产期窒息后亚低温疗法有助于改善儿童发育期间神经系统发育情况。

 IQ 测试结果作为优先评估,意味着当评估者认为受试儿童依从性不是很好时,其他测试可能被简略。因此,该研究结果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没有足够的说服力。

然而,该研究为围产期窒息儿童接受适当的亚低温疗法,从而改善其神经系统发育及生存率提供了理论支持。

上一条      下一条

前庭康复同样可以改善双侧前庭功能障碍 - 2019中国(青岛)国际养老产业与养老服务博览会_青岛老博会官网_老龄产业展

双侧前庭功能障碍常常表现为视觉或凝视障碍(如眼震)、姿势稳定性差等进而严重影响其正常的日常生活的参与能力。有双侧前庭功能障碍的患者通常会限制其活动,选择呆在家中,减少社会活动。有研究表明前庭康复可有效治疗单侧前庭功能障碍,但是其对于双侧前庭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尚缺乏有力证据。

为了比较前庭康复对单双侧前庭功能障碍患者的残疾、平衡和姿势维持方面的治疗效果,来自土耳其伊兹密尔 Ege 大学医学系物理医学与康复系的 Karapolat 博士及其研究团队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发表于 Eur J Phys Rehabil Med 2014 年 12 月的期刊上。

本研究采用的是回顾性研究,患者来源为门诊康复的患者。本研究共纳入单侧前庭功能障碍的患者 42 人,双侧前庭功能障碍的患者 19 名。

在治疗前和八周针对性前庭康复治疗后,研究人员对所有的患者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眩晕障碍调查表(DHI),特定活动平衡信心量表(ABC),动态平衡(站立 - 走计时测试,TUG),动态步行指数(DGI)和姿势稳定性(静态姿势描记)。

研究发现经过八周的针对性的前庭康复治疗后,单侧和双侧前庭功能障碍患者的眩晕障碍调查表、动态平衡(站立 - 走计时测试,TUG)、动态步行指数(DGI)、姿势稳定性的评估结果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而且两组间各项指标差异不明显。

本研究认为,无论是单侧前庭功能障碍还是双侧前庭功能障碍的患者,接受针对性的前庭康复后,他们在残疾程度、动态平衡和静态姿势的稳定性方面的改善效果相当。

因此,虽然双侧前庭功能功能障碍的患者会有更严重的残疾,但是事实上只要给予合适的有效的前庭康复治疗,患者仍然可以像单侧前庭功能障碍的患者一样获得功能改善,重新参与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

上一条      下一条

握力能预示帕金森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 - 2019中国(青岛)国际养老产业与养老服务博览会_青岛老博会官网_老龄产业展

在帕金森病患者中,经常会主诉无力的症状,但是既往的研究中并未对其他影响肌肉力量的因素如患者年龄、性别和体型等进行调整,这或许会使得帕金森病和肌肉力量变化之间所存在的联系变得模糊不清。

因此,为了评估在帕金森病患者中,握力、帕金森病严重程度和病程之间所可能存在的联系,来自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的 Roberts 等设计了相关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发表在 Neurorehabil Neural Repair 2015 年 2 月的在线期刊上。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对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握力、统一帕金森病评分(UPDRS)运动功能评分、Hoehn&Yahr 分期、病程、合并症、药物、Barthel 评分、简明精神量表(MMSE)评分和营养不良筛查工具(MUST)进行了记录和评估。

研究者共纳入了 57 例帕金森病患者。研究结果提示年龄、性别、身高和帕金森病的严重程度是握力的决定性影响因素。在对性别进行了调整之后,研究者发现 UPDRS 运动功能评分和 H&Y 分期的变化与握力相关,UPDRS 运动功能评分和 H&Y 分期越差,手的握力越差。

病程与握力的变化之间并未观察到相关性的存在。在多变量回归分析中,帕金森病严重程度仍然与握力呈强相关。

本研究结果首次证实了,在帕金森病患者中,疾病的严重程度影响到患者手的握力。患者的年龄、性别和体型也对握力存在显著影响。因此,在未来设计干预试验或比较研究中,为了精确的对肌力进行评价,必须调整上述影响因素。

上一条      下一条

任务导向结合力量训练更能提高上肢运动功能 - 2019中国(青岛)国际养老产业与养老服务博览会_青岛老博会官网_老龄产业展

偏侧肢体无力是脑卒中后患者最主要的功能障碍。患者不能进行许多有意义的日常活动,进而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有研究表明脑卒中后慢性期给予肌肉力量训练可以促进其运动功能恢复。任务导向训练(TOT)是一种有效的神经学治疗方法,它通过在特定的环境内使用单侧肢体和双侧肢体协作运动完成明确任务达到训练目的。

虽然有研究表明 TOT 可以促进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但是目前无 TOT 结合力量训练的研究报道,为了研究 TOT 结合力量训练对脑卒中后慢性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治疗效果,来自巴西的 Pagnussat 博士及其研究团队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发表于 Am J Phys Med Rehabil 2015 年 1 月的杂志上。

本试验是一个单盲 - 随机对照试验。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被随机分至两个 TOT 组:一组是无力量训练的 TOT 组,另外一组为结合力量抗阻训练的 TOT_ST 组,两组患者均接受每周两次,连续 6 个周的训练。主要测量包括上肢表现测试、肩部力量、手抓握力量,肩关节主动活动度,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Fugl-Meyer 量表)和肌张力。

在康复训练方案结束时,两组患者的功能较治疗前都有明显改善。与 TOT 组相比,TOT_ST 组的上肢表现测试得分更高,主要表现在单侧上肢任务和双侧协作运动的质量完成方面。另外,TOT_ST 组患者的肩关节前屈肌力改善最明显。类似的,与 TOT 组相比,TOT_ST 组患者的肩关节主动活动度明显扩大、Fugl-Meyer 得分更高。

本研究表明力量训练能够强化上肢功能恢复,TOT_ST 组患者在大部分的评测指标中都表现出较高的得分。因此,对于有轻度上肢功能损害的慢性期脑卒中患者,任务导向康复训练中增加肌肉力量训练可能更能加速其功能恢复。

上一条      下一条

优化步态研究方案:视觉流动联合跑步机上自选步行速度 - 2019中国(青岛)国际养老产业与养老服务博览会_青岛老博会官网_老龄产业展

步态研究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当前的步态研究实验室主要是通过成列的静态动作捕捉相机记录被检者的步态情况,这就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实验室步行距离有限,使得相机只能记录有限的连续步行周期;虽然佩戴移动感应器如压力传感鞋垫可以记录足够的步行周期,但是却不能提供步行时的空间信息,如关节角度变化。

虽然将跑步机纳入步态研究实验室可以解决上述问题,但是由于跑步机使用的是固定的步行速度同时也缺乏视觉流动,导致被检者不能准确反映其地面步行时的真实步态情况。有研究表明在跑台上安装带有反馈控制的履带即可实现跑步机的自选步行速度(SP)。

本研究以自选步行速度的地面步行为参照,比较给予视觉流动和不给于视觉流动对跑步机上自选步行速度的影响效果,来自以色列巴伊兰大学 Gonda 脑研究中心的 Meir Plotnik 博士及其研究团队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发表于 J Neuroeng Rehabil 2015 年 2 月的电子期刊上。

所有的年轻的健康志愿者首先自选舒适速度进行 96 米长的地面步行。之后他们被分成两组,一组在没有视觉流动的情况下,令其在跑步机上时使用自选速度步行,另一组则在虚拟现实的环境中给予逼真的视觉流动,令其在跑步机上时使用自选速度步行。比较步行速度时,主要比较四段 10 米距离内的步行情况(7.5~17.5,30.5~40.5,55.5~65.5 和 78.5~88.5m)。

地面步行时平均步行速度与最终跑步机上自选步行速度基本相等,均为 1.50m/s)。没有视觉流动时,在第一和第二个 10 米步行距离内,跑步机上自选步行速度小于地面步行速度。第三个和第四个 10 米步行距离内跑步机上自选步行速度与地面步行速度相当。

当在虚拟现实的环境中给予逼真的视觉流动时,跑步机上自选步行速度在第一个 10 米步行距离内就与地面步行速度相当。曲线拟合分析评估显示与没有视觉流动相比,在虚拟现实的环境中给予逼真的视觉流动时,跑步机上自选步行速度可以在更短的距离内达到稳定状态。

而且与没有视觉流动相比,在虚拟现实的环境中给予逼真的视觉流动时,被检者所达到的稳定状态速度也更快。

因此,本研究认为在跑步机上进行自选速度步行是一种记录典型自选步速步态的可靠方法,它可以为达到稳定步行状态提供足够的步行距离。而且,在虚拟现实情况下提供视觉流动,可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稳定状态的步行速度,同时该速度会更快。

另外,研究者也建议其他的步态研究团队能共同致力于建立一个研究跑步机上自选步行速度的标准,如通过使用统一研究方案或收集规范的数据。

上一条      下一条

肩袖损伤术后康复:赶早不如赶巧 - 2019中国(青岛)国际养老产业与养老服务博览会_青岛老博会官网_老龄产业展

在肩袖损伤的患者中,手术的适应症为肩袖部分或全厚撕裂,对保守治疗反应不佳,并且肩袖损伤的症状已经影响到了患者日常功能。对这些患者而言,术后康复的目标是在预防修复组织再次破裂的基础上,减轻疼痛、增加肩关节活动范围、以及尽早恢复到正常的功能活动。

最近文献提示在肩袖损伤修复术后,一段时间的制动能改善肌腱的愈合情况。然而,也有证据支持在术后 6 周之后就可以开始主动的肩关节活动度训练,并强调了在肩袖修补术后一周内就应该开始被动关节活动范围训练(在损伤组织和患者疼痛可耐受的范围内)。有一种治疗方案为在术后一天就开始被动肩关节活动范围训练,在术后第四周时开始主动关节活动范围训练,并未发现这种方案会带来不良反应事件。

正是由于这些研究的结果各不相同,为了探究在肩袖损伤的患者中,在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复术后早期开始被动和主动关节活动范围训练的效果,来自于土耳其 Hacettepe 大学的 Düzgün 博士等设计了相关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发表在 Acta Orthop Traumatol Turc 2014 年的在线期刊上。

本研究共纳入 40 例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复术后的患者,并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加速组中有 19 例患者,慢速组中有 21 例患者,两组中的患者都接受同样的治疗项目。在加速治疗组,主动关节活动范围训练在第三周开始,在慢速组中则在第六周开始。对患者关节活动范围的评估在术后第 3、5、8、12 和 24 周时分别进行。

研究结果提示在所有评估时间点上,除了肩关节主动上抬在加速组中的改善显著优于慢速组外,其他所有的肩关节主动关节活动范围在所有时间点都有进步,并且两组间没有明显差异。

本研究结果指出,在肩袖损伤行肩关节镜修补术的患者中,早期被动和控制下主动关节活动范围训练并不影响术后 6 月内的关节活动范围。但是,为了达到正常的肩关节活动范围,术后 6 个月的康复训练是极其重要的。

上一条      下一条

压力性尿失禁的康复治疗(综述) - 2019中国(青岛)国际养老产业与养老服务博览会_青岛老博会官网_老龄产业展

尿失禁(UI)的定义为尿液的不自主流出,是一种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尿失禁不仅会导致会阴部皮疹、压疮和尿路感染,同时也会造成尴尬和消极的自我印象。在尿失禁群体中,他们的社会交往会减少,自我健康评价也较差,情绪和心理状态低落,存在性关系障碍,生活质量降低和抑郁症状。

物理治疗师已经逐渐参与到女性尿失禁的治疗中,如通过物理治疗增加盆底肌肉力量和耐力,以及增加膀胱的感受性。为了进一步理解物理治疗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评估和治疗中的作用,来自于伊朗Tabriz医科大学物理治疗系的Ghaderi博士等对既往文献进行了回顾,并总结成文发表在J Phys Ther Sci 2014年的期刊上。

1 尿失禁的类型

尿失禁的类型主要有三种:压力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和混合性尿失禁。

压力性尿失禁是在工作或劳累时,亦或在咳嗽打喷嚏时出现的尿液不自主流出。在工作和劳累时,腹内压力增高,尿道括约肌无法维持高于膀胱的压力。在日常活动如举重物、大笑、跳跃、打喷嚏或咳嗽时也会出现尿液的溢出。

急迫性尿失禁指的是在有尿意时或之后即刻出现漏尿。在膀胱充盈时,膀胱异常收缩,因此排尿感愈加强烈,使人难以忽视,最终导致漏尿的发生。急迫性尿失禁或许与膀胱过度活跃症相关,后者的特点是尿频、尿急和夜尿,伴有或不伴有急迫性尿失禁。

混合性尿失禁是在不自主漏尿时伴有急迫感,也与劳累、工作、打喷嚏或咳嗽相关。

2 盆底解剖和失禁的机制

失禁的机制与盆底结构相关。盆底是由排列成穹顶型的横纹肌所构成的,通常将其视为一种悬吊结构。盆底的筋膜和肌肉支撑着膀胱、子宫和直肠。盆底深部的肌肉包括提肛肌和坐骨尾骨肌。在膀胱储尿期,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能增加尿道内括约肌的紧张性和收缩程度从而防止漏尿。

3 压力性尿失禁的病理生理

压力性尿失禁发病的主要解剖学假说如下:支持结构丧失、“吊床假说”和神经假说。

除了上述三个和尿失禁相关的假说以外,也有一些与尿失禁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如生产的次数、年龄、胶原量和弹性的减少、种族、肥胖、吸烟、慢性咳嗽、呼吸系统疾病、盆腔手术、慢性便秘和碳酸饮料的摄入。

此外,也有一些非特异性危险因素,如盆腔脏器脱垂、药物、液体摄入、大便失禁、骨盆疼痛等也会导致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值得注意的是,与压力性尿失禁相伴的盆腔症状包括二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便秘、性功能障碍、慢性盆腔疼痛、腰痛和髋关节疼痛。

4 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

在压力性尿失禁的女性患者中,物理治疗方案包括盆底的物理治疗、生活方式和行为治疗,以及药物治疗,也包括对患者的教育等,总结见表1。

压力性尿失禁的康复治疗(综述) - 2019中国(青岛)国际养老产业与养老服务博览会_青岛老博会官网_老龄产业展

1)盆底物理治疗

在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中,最常用的治疗是盆底肌肉训练(PFME),或是针对提肛肌进行特异性力量训练。进行这项治疗的理论基础在于提肛肌强有力的收缩能改善尿道的闭合,以及增加对盆内脏器的支持。假设盆底肌肉收缩力足够强大并及时的话,那么就能压迫尿道从而中断漏尿。

由于提肛肌是由I型和II型肌纤维共同组成的,因此针对性的肌力训练能影响II型肌纤维,从而辅助尿道括约肌防止尿失禁的发生。可在治疗师的口头指导或触诊下进行Kegel训练,促进提肛肌收缩。PFME的重点在于针对构成腹壁的肌肉进行力量训练和运动控制协调训练,从而使得腰骶部肌肉稳定。

在压力性尿失禁的女性中,PFME训练的有效性取决于训练的频率和强度。例如,既往的研究提示,在轻度至中度压力性尿失禁的女性中,每次进行2至4秒的肌肉收缩,重复15次为1组,每日进行3组训练,持续8周,这一方案能显著缓解患者的失禁症状。

Knack或对角支撑技术也能在腹内压增高时预防漏尿,一般指导患者在压力增高之前(如打喷嚏之前)收缩盆底肌肉来预防漏尿。然而,在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中,这些干预方式(PFME或应用Knack原则的行为治疗)的原理目前还不甚明了。并且由于肌力训练的最大疗效通常在训练后5个月达到顶峰,因此,研究的训练时间略短也是一项不足。

在Cochrane上针对PFME进行检索,当女性接受训练至少3个月后,治疗的效果更佳。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考虑PFME疗法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也需要考虑患者训练时的姿势。Borello-France等比较了在两种不同姿势下进行PFME训练的有效性,如在直立体位如坐位或站立位时进行训练以及在仰卧位时进行训练所带来的不同疗效。结果提示,PFME训练中体位并不是一项重要的影响因素。但是本文的作者认为还需要的研究来进一步验证训练姿势对PFME疗效的影响。

在临床上,针对盆底肌的物理治疗一般遵循的顺序如下,首先采用消除重力姿势进行训练,之后则在抗重力姿势下进行训练,最后在不稳定支撑平面(如应用瑞士球)上进行训练(详见图1)。同时也必须牢记的是当运动任务越接近功能性任务,那么患者的获益也就越大。

压力性尿失禁的康复治疗(综述) - 2019中国(青岛)国际养老产业与养老服务博览会_青岛老博会官网_老龄产业展

训练的顺序(从上至下难度逐级增加)

针对压力性尿失禁的物理治疗总结如下:

需要让患者认识到盆底肌肉的存在;

需要在功能性姿势下针对盆底功能进行评估和训练;

教导患者在进行可能导致漏尿的活动之前进行盆底肌肉收缩;

教导患者PFME项目,并纳入快纤维收缩和慢纤维收缩的训练;

PFME训练必须出现肌肉疲劳,每日训练数次,持续12周至20周;

患者在治疗开始时每周至治疗师处随访一次,之后需要考虑患者可利用的资源;

PFME应作为维持期的训练项目。

2)PFME联合生物反馈治疗

通过生物反馈或触诊可以明确患者的肌肉收缩是否正确。在女性中,可以在肛周放置小电极片或应用内置于阴道内的电极来获取反馈信息。应用生物反馈技术能使得患者在训练中即刻感受到肌肉的输出。

根据既往文献中的信息,PFME联合生物反馈的有效性不如PFME单独治疗。然而,PFME联合生物反馈治疗或许是一种有效且可接受的治疗方案。一项实用的治疗策略是,在那些难以理解如何收缩或无法收缩盆底肌的患者中,在开始PFME训练时可结合生物反馈治疗。

3)PFME联合电刺激

物理治疗师也能利用电刺激治疗来减少尿失禁的发生。电刺激的目的在于增加肌肉的体积、使下尿路的反射活动正常、改善肌肉和毛细血管系统的循环。对阴部神经进行刺激能通过激活盆底肌肉来改善尿道的闭合。

最近的一篇荟萃分析指出,在尿失禁症状改善的情况下,与假刺激或PFME相比,电刺激的疗效与其相差无几。然而,在最初无法自主收缩盆底肌的患者中,可以首选电刺激治疗。

4)盆底肌训练的预防作用

目前并没有研究将盆底肌训练作为压力性尿失禁的预防治疗。从理论上来看,通过特定的训练增强盆底肌肉的力量能预防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及盆腔器官的脱垂。如果盆底具有一定强度的话,那么肌肉收缩有可能抵消体力活动时的腹压增高。

既往的研究所关注的是在妊娠时或生产后进行PFME治疗对尿失禁的预防作用。研究者发现在不具有失禁症状的女性中,她们的盆底肌肉力量要强于失禁女性。其他的两个研究则提示在妊娠时或生产后进行PFME训练无预防作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两个研究证据的强度较弱,原因在于他们的训练项目仅包含在助产士或物理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一次治疗,对后续的治疗并无监督和指导。

5)物理治疗成功实施的障碍

一般而言,压力性尿失禁的女性患者每周接受一次物理治疗,持续4至8周。在尿失禁的治疗中,家庭治疗联合物理治疗或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此外,患者的教育程度、活动水平、产次、吸烟状况、生产的类型和骨盆疼痛等因素或许会影响患者正确完成PFME的能力。

4 结论

因此,在压力性尿失禁的女性中,应制定个体化的物理治疗方案,并包含标准的物理治疗干预措施。正如表1所总结的,这些干预方式能减轻疼痛,PFME联合/不联合生物反馈或电刺激能改善盆底肌肉力量和协调性、稳定性训练能改善腹肌和/或腰部稳定肌肉的力量,患者教育包括膀胱和/或直肠训练、液体管理和饮食计划。

上一条      下一条

上肢康复训练:双侧不比单侧好 - 2019中国(青岛)国际养老产业与养老服务博览会_青岛老博会官网_老龄产业展

既往有研究表明脑卒中后在上肢的康复治疗过程中,给予双侧训练可以有效地改善患侧上肢功能。而这种治疗效果的理论前提是通过神经协同效应,同时训练非瘫痪侧上肢可以起到促进瘫痪侧上肢功能的恢复和并改善其表现的作用。

这种神经协同效应主要是通过双侧中枢神经系统的完整的神经通路连接如胼胝体来完成。在健康人群中,神经协同效应已经被广泛用于肢体间协调性节律的研究,但这种效应可能因脑卒中的发作而发生改变。

为了验证同时进行双上肢的训练是否比单侧的强制运动训练或者同等强度的对照训练产生更好的双手协调性,来自荷兰阿姆斯特丹 VU 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的 van Delden 博士及其同事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发表于 Neurorehabil Neural Repair 2015 年 1 月份的杂志上。

本试验采用单盲的随机对照试验,纳入了 60 名脑卒中患者,并将其随机分配至以下三组:双侧上肢训练组、单侧强制运动训练组以及同等强度的对照训练组,研究患者在完成指定的任务时双上肢间运动的协调性节律。另外,我们还使用运动的协调性和运动的幅度来反映患侧手的控制能力。在训练前、6 周干预训练结束时和训练后第六周随访时对所有的患者进行运动能力评估。

该研究结果显示在干预前、6 周干预训练结束时和训练后第六周随访时,三组间在双上肢协同方面并没有明显的差异。然而,与单侧强制运动训练组以及同等强度的对照训练组相比,双侧上肢训练组的患者在完成指定任务时,患侧上肢表现出更好的运动协调性和更大的运动幅度。

因此,本研究认为与单侧强制运动训练组以及同等强度的对照训练组相比,双侧上肢训练组在双上肢的协调性改善方面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尽管双侧上肢训练组可以改善患侧上肢运动的协调性和运动的幅度,这对肢体间协调是有益的效果,但这些效果更有可能是由于在本次训练方案中采用了这些特定的肢体运动模式。

上一条      下一条

A 型肉毒素对脊髓损伤患者尿失禁治疗安全有效 - 2019中国(青岛)国际养老产业与养老服务博览会_青岛老博会官网_老龄产业展

在继发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跃的脊髓损伤患者中,标准的治疗方案是清洁间歇导尿联合抗胆碱药物治疗。然而,在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对常规抗胆碱药物治疗剂量反应不佳的患者,这些患者很容易出现尿失禁、尿路感染和 / 或上尿路功能障碍。

为了评估日本的脊髓损伤患者在继发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的情况下,采用 A 型肉毒素(保妥适)注射到膀胱壁中这项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来自于日本兵库县康复中心的千石等设计了相关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发表在 Int J Urol 2014 年 11 月的在线期刊上。

研究者所纳入的受试者是来自于日本的脊髓损伤患者,他们经膀胱测压证实存在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跃,并且都存在尿失禁(每周至少一次),对抗胆碱药物疗效不佳,或是由于药物的不良反应而终止治疗。

在经过 2 周的抗胆碱药物的洗脱期之后,这些患者接受了 200 单位的保妥适膀胱壁注射治疗,他们在接受治疗前和治疗后 1 个月都接受了尿流动力学检查。此外,他们也接受了留置导尿和尿失禁相关的数据评估、国际尿失禁咨询问卷评估,评估在治疗前和治疗后都进行评估,治疗后的评估为每月一次,直至治疗的效果终止才停止评估。

研究共纳入了 19 例受试者,其中 13 例为男性,6 例为女性,年龄为 22 岁至 67 岁。在注射治疗后一个月,尿失禁的发生次数从治疗前的 4.3 次每天降低到了治疗后的 1.5 次每天,膀胱容量则从治疗前的 100ml 增加至 296ml,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意义。

治疗有效(每日尿失禁的发生率减少至小于 50%)的患者比例占到了 74%。在没有接受抗胆碱药物治疗的情况下,治疗的有效性可以持续 3 个月至 12 个月。研究者没有观察到显著的不良反应事件。

本研究结果指出,在继发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跃的脊髓损伤患者中,保妥适治疗是有效并且安全的。

上一条      下一条

中枢和外周联合刺激可有效治疗慢性耳鸣 - 2019中国(青岛)国际养老产业与养老服务博览会_青岛老博会官网_老龄产业展

耳鸣是一种在没有外部或内部声源的情况下出现的幻听现象,可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引发相应的精神障碍、注意力不集中和睡眠障碍。耳鸣被认为是由于外周耳蜗和 / 或听觉神经损伤导致大脑听觉中枢的适应不良所引起。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E)是一种无创的脑刺激技术,通过改变频率可诱导皮质兴奋性发生变化。另外耳蜗直接低水平激光治疗(LLLT)和针灸都被用于治疗耳鸣,但是这些方法的临床治疗效果却并不令人满意。

为了观察在外周和中枢听觉区域联合使用这三种治疗方法对耳鸣的治疗效果,来自埃及索哈杰大学医院神经内科的 Thabit 博士及其研究团队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发表于 Neurorehabil Neural Repair 2015 年 1 月的期刊上。

本研究共纳入 30 名患者,并随机将其分至 3 个不同的干预治疗组:第一组使用 rTMS 抑制左侧听觉皮层;第二组使用 LLLT 治疗受累侧耳朵(LLLT 包括耳蜗直接低水平激光治疗和激光针灸);第三组则是联合使用 rTMS 和 LLLT。每隔一日每组患者均接受 1 次治疗,连续治疗 10 次。在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结束 2 周和 4 周的时候对患者进行耳鸣障碍调查表和视觉模拟量表评估。

本研究发现联合刺激可有效治疗耳鸣,且这种治疗效果可以延续至治疗结束后 4 周。然而单独的使用 rTMS 和 LLLT 则没有这种明显治疗效果。

重复测量的 ANOVA 显示:治疗时间和时间 * 干预与耳鸣障碍调查表和视觉模拟量表结果明显相关。另外,对每个评估时间点进行 post hoc t 检验后发现使用联合治疗方案后,该组患者的耳鸣障碍调查表和视觉模拟量表的所有的干预后测量值均下降,并与基线结果之间差异很明显。

因此,中枢给予 rTMS 联合外周 LLLT 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治疗耳鸣的方法,且这种联用方法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使用这两种方法的任何一种。

上一条      下一条

Scroll to Top